新闻中心 分类>>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体育锻炼总结范例6篇

2024-05-12 08:24: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体育锻炼总结范例6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和愿望。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个体参加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掌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了解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必要前提。本文对我校104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动机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分别占总人数的 17.25%和44.53%,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冷淡和厌恶的分别占总人数37.11%和1.19%。若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归为喜欢锻炼者,若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为冷淡和厌恶的学生归为不喜欢锻炼者,那么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 61.78%,不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38.22%。从总的情况看,61.78%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这说明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较明显的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喜欢体育的学生的比例还不算大,需要加强引导,毕竟有38.22%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必将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见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达标、促进健康、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缓解压力、已养成的运动习惯、减肥、展示自我、人际交往、空余时间多,其中,70.6%的学生将达标作为体育锻炼的动机,这说明体育课对学生影响较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明确。69.1%的学生将促进健康作为体育锻炼的原因,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认识较深刻。同时,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也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3),在被调查的1040名学生中,因身体或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共有5名,占总人数的0.5%;16名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1.5%;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72人,占总人数的6.9%;每周参加二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52人,占总人数的14.6%;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97人,占总人数的18.9%;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人598,占总人数的57.5%。

  表4显示的是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除去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和从不锻炼的学生,剩下1019名学生为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6可以看出,每次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的学生共有276名,占锻炼总人数的26.5%;743名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占锻炼学生总人数的73.5%。

  本文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以锻炼时人数的多少来界定的,即锻炼者以单独的形式进行锻炼还是以团体形式进行锻炼。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见表5。表5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经常单独一人锻炼的学生有163名,占锻炼总人数的15.99%;经常与同伴一起锻炼的学生有780名,占锻炼总人数的76.55%;还有76名学生以的方式锻炼,既有时单独一人锻炼,有时与同伴一起锻炼,并且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以这种方式锻炼的学生占锻炼总人数的7.46%。

  Mahler(1994)指出:锻炼或日常活动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主观方面的反应,健康个体活动中的主观负荷对于运动者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长期案头工作者开始并坚持锻炼活动则可能是决定性因素。由于在运动中锻炼者很难用生理学指标监控锻炼强度,因此锻炼个体对运动员负荷的主观评价显得尤其实用。本研究对体育锻炼运动量大小的界定正是建立在这些观点上的,既锻炼者的运动量根据体表特征和主观感觉来界定,如将“出大量的汗或感觉很累,自认为运动量较大”确定为运动量较大,而将“身体微微发热或感觉一点都不累,自认为运动量很小”确定为运动量很小。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见表6。表6显示,在参加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有375量较大,占锻炼总人数的36.76%,以中等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534人,占锻炼总人数的52.44%,以小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110人,占锻炼总人数的10.80%。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方式单一乏味、疲劳、没有时间、缺乏专人指导、没有兴趣、没有场所、没有恒心、害怕受伤等,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64.2%、48.2%、31%、30.3%、29.1%、27%、21.6%、10.4%。

  从表7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方式单一乏味”(占64.2%)、“疲劳”(占48.7%)、“没有时间”(占31%)、“缺乏专人指导”(占30.3%)、“没有兴趣”(占29.1%)“没有场所”(占27.0%)。

  究其原因可能是:1)由于我校学生体育课要求中长跑是必测项目,对学生体能要求高,学生体育课的及格压力较大,经常要参加长跑锻炼,因此学生感到锻炼方式单一乏味,造成学生身心疲劳;2)由于目前就业压力等原因,使很多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准备考研究生、学习外语、辅修第二专业等方面,从而没有时间参加锻炼。3)由于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比较持久的过程,加上有的项目比较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意志力,这就可能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恒心去长期坚持体育锻炼。4)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还有:学生对锻炼积极主动的态度、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除了体育课以外,学生主动通过书本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还很欠缺,需要给予专门指导,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加强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的宣传,如在体育场馆周围悬挂如何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等,让学生很方便就能在运动过程中懂得怎样去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调查发现,学生每天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段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在下午进行锻炼,也是学校每天下午开展课外活动课的结果,同时也保证学生了进行锻炼的基本时间,这也可以看出-午也是学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时间段。对于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的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一般,少于3次的约占总人数的36%;而3到4次的约占总人数的38%,且笔者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较多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考的体育成绩;每天都运动的约占总人数的17%,这部分的学生人多都是男学生,这些学生都主要是以篮球扣为主,因为他们都是很喜欢篮球运动;几乎不运动约占总人数的9%,这部分的学生人多数是女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有8.29%的学生每次锻炼在1小时以上,42.2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30-60分钟,这些学生长锻炼时长上得到了基本的保证,另外还有49.42%的学生每次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每次锻炼的时间偏少。调查发现,在课余体育锻炼的周参与次数以及时间方面,性别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女学生在几乎不运动和运动少于30分钟的比例要高出男学生一倍左右。学校在今后的体育锻炼管理丁作中,应该适当延长这部分学生的活动时间,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并致力于让更多的女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

  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因素有学生想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等;客观因素主要有学生学业压力大、课余时间少以及场地环境等。调查还发现,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也分多种形式,部分学生还会有个人的锻炼计划,进行科学锻炼。调查得知,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缓解压力,占总体的55.65%,可见学生学习压力都比较大且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缓解,而学生更愿意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去缓解压力。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要因素是学生个人的爱好兴趣。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有28. 49%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考试,有12.7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参加体育锻炼的。那么,教师要针对这部分学生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从而更加主动地、自发地去参与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每天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会比一整天呆在教室学习更有效率。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没能认识到实际情况,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依然争分夺秒地呆在教室学习,这样只会使自己的压力变得更大,紧绷的神经得不到充分的放松。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绩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学校以及教师都应把学生适当地“请”出教室,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放松。

  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不够以及学业繁重,这说明如今在升学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学校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就会淡化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意识,减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另外在运动场地问题上,有39.47%的男生觉得学校提供的锻炼场地不足,达不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而女生则较多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无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比男生低很多。

  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大多是由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理念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看法所决定的,而这也是学校能否顺利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学校要把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以及终身体育的观念及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有95.52%的学生同意体育运动有益身心,在思想上也清楚认识体育锻炼是可以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却没有全部落实到行动上。怕苦怕累的思想也在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并不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是由自己去掌握的,只有在行动上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每天都参与体育锻炼,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1. 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一般,且女生比男生的参与积极性要低,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中,大多数男生喜欢进行大球类的运动,而女生则较多选择了田径类的跑步以及小球类的运动,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下午来进行体育锻炼。

  2. 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自评的优劣有着一定的关系,多进行锻炼的学生身体素质都很好,反之则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较差,这也使得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陷入了不参加或少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恶性循环中。

  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大多是为了缓解压力或出于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而制约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则是课余时间不够和学业繁重。另外,学校提供的运动硬件设施不齐全,也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积极性。

  1. 提高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且针对男女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米进行辅导。对于平时不愿参加锻炼的女生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引导她们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

  2. 学校开设有关体育锻炼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讲座或者相关课程,让学生明白劳逸结台才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并对经常不运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体育锻炼的熏陶。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参与)体育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对体育实践,体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现在国家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为了使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所以要培养中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因此了解目前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的现状等,对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大多数中学都以重视文化课为主,对体育科目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也缺乏体育方面的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对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方针造成了障碍,所以应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所以学校体育肩负着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的重任,但是要把它真正变成实际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意识薄弱,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根据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自觉性较差的现象,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第一步要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中学生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现状问卷》,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0%。

  通过对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的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综合采用了Excel等软件进行了相应统计处理和相关分析,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大量资料。认真研读了体育期刊中关于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行为等方面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查阅了与本论文有关的的专著,涉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分析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由表1可见,初中男生27.5%喜欢体育活动,3.4%不喜欢,初中女生13.7%喜欢体育活动,17.6%不喜欢,高中男生17.2%喜欢,高中女生17.2%喜欢,3.4%不喜欢,总体来看,男生44.7%喜欢体育活动,3.4%不喜欢;女生30.9%喜欢体育活动,21%不喜欢;总共75.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活动,24.4%不喜欢。此表还显示出,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活动。表明了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都是喜欢的。

  由表2可见,除体育课外,初中男生3.4%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6.8%每周锻炼两次,10.3%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初中女生13.7%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3.4%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高中男生6.8%每周锻炼两次,10.3%每周锻炼三次以上;高中女生3.4%每周没有锻炼,6.9%每周锻炼一次,6.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总体来看,男生3.4%每周没有锻炼,10.7%每周锻炼一次,13.6%每周锻炼两次,20.6%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女生17.1%每周没有锻炼,17.6%每周锻炼一次,10.2%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3.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总共20.5%的中学生每周没有锻炼,28.3%每周锻炼一次,23.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2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而且男生的锻炼次数大于女生,高中生的锻炼次数大于初中生。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每周都有不同次数的锻炼,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锻炼次数也相应加。

  由表3可见米乐M6,初中男生20.6%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6.8%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初中女生17.2%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3.4%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高中男生6.8%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10.3%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高中女生3.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10.3%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4.2%经常参与的是跑步;。总体来看,男生27.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6.8%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10.3%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6.9%经常参与的是跑步;女生3.4%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27.5%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3.4%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11.1%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总共有30.8%的中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是篮足排,34.3%经常参与的是羽毛、乒乓球,13.7%经常参与的是力量练习,17.8%经常参与的是跑步3.4%经常参与的是跳绳;因此,篮足排和羽毛、乒乓球是中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表明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主要倾向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

  由表4可见,初中男生6.8%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24.1%不注意;初中女生10.3%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20.6%不注意;高中男生10.6%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不注意;高中女生3.6%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17.2%不注意,总体来看,男生17.4%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30.9%不注意;女生13.9%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37.8%不注意;总共31.3%的中学生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7%不注意。表明大部分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时候都不是很注意方法是否科学。

  由表5可见,初中男生13.7%会坚持到底17.2%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初中女生6.8%会坚持到底17.4%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高中男生6.8%会坚持到底3.6%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高中女生10.3%会坚持到底10.6%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总体来看,男生20.5%会坚持到底19.8%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女生17.1%会坚持到底18%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6.8%直接放弃;总共有37.6%的中学生会坚持到底,有48.8%的中学生认为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有13.6%的中学生会直接放弃,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由表6可见,初中男生3.4%会大声指责,3.4%会放弃比赛,24.1%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初中女生3.4%会大声指责,27.6%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高中男生3.4%会放弃比赛,13.9%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高中女生20.8%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总体来看,男生3.4%会大声指责,6.8%会放弃比赛,38%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女生3.4%会大声指责,48.4%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总共有6.8%的中学生会大声指责,有6.8%的中学生会放弃比赛,有86.4%的中学生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表7可见,初中男生6.8%经常去,24.1%偶尔去,初中女生13.9%偶尔去17.2%从不去,高中男生6.8%经常去,10.5%偶尔去,高中女生3.4%经常去,13.9%偶尔去3.4%从不去,总体来看,男生13.6%经常去,34.6%偶尔去;女生3.4%经常去,27.8%偶尔去,20.6%从不去;总共有17%的中学生经常去,62.4%的中学生偶尔去,20.6%的中学生从不去,显示出,大部分学生都是偶尔去参加体育运动。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缺乏持之以恒。

  由表8可见,初中男生20.6%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初中女生31.3%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高中男生17.2%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高中女生20.6%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总体来看,37.8%的男生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51.9%的女生认为科学锻炼很重要,总共89.7%的中学生认为重要,10.3%认为不重要,表明有小部分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认识不够。

  由表9可见,初中男生17.2%听说过,13.6%从没听说过。初中女生10.3%知道但不了解,10%听说过,10.3%从没听说过。高中男生4.4%知道并了解,6.8%听说过,6.8%知道但不了解,高中女生10.3%知道但不了解,10.3%从没听说过。总体来看,男生4.4%知道并了解,6.8%知道但不了解,24%听说过,13.6%从没听说过。女生20.6%知道但不了解,10%听说过,20.6%从没听说过。总共有4.4%的中学生知道并了解,有27.4%的中学生知道但不了解,有34%的中学生只是听说过,剩下34.2%的中学生是从没听说过。显示出,高中生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大于初中生,男生的了解程度大于女生。表明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女生更为薄弱。

  由表10可见,初中男生24.1%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6.8%几乎不知道。初中女生13.7%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17.2%几乎不知道。高中男生17.2%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高中女生3.6%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17.4%知道一些,总体来看,男生41.3%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一些,6.8%几乎不知道。女生3.6%对科学锻炼方法知道,31.1%知道一些,17.2%几乎不知道;总共有3.6%的中学生是知道,72.4%的中学生是知道一些,有24%的中学生几乎不知道。大部分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都只是知道一些,而且高中生的了解程度大于初中生,男生了解程度大于女生。表明中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了解不够,掌握不够。

  由表11可见,初中男生3.4%自己不感兴趣,23.6%学业负担太重,3.4%其他原因。初中女生17.2%自己不感兴趣,10.1%学业负担太重,6.6%其他原因。高中男生3.4%自己不感兴趣,6.2%学业负担太重,6.4%其他原因。高中女生3.4%自己不感兴趣,13.1%学业负担太重,3.2%其他原因。总体来看,男生6.8%自己不感兴趣,29.8%学业负担太重,9.8%其他原因。总共有27.4%的同学认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自己不感兴趣,有53%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有19.6%的中学生是其他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影响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学业负担太重。

  由表12可见,初中男生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17.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女生17.2%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男生10.3%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6.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女生13.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6.8%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总体来看,男生14%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24.6%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女生20.9%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20.5%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总共54.9%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45.1%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其中高中生认为能的大于初中生。表明有部分初中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的不够到位,也表明了他们的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由表13可见,初中男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20.6%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初中女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5.8%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高中男生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高中女生17.2%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总体来看,男生20.6%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2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3.4%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女生27.5%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10.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娱乐,3%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交流;9.2%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总共有48.1%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3.3%认为是娱乐,6%认为是交流12.6%认为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和娱乐,其中,初中生大部分认为是娱乐,高中生大部分认为是健身。说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趋向于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由表14可见,初中男生24.1%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6.9%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初中女生27.5%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7%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高中男生13.7%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5%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高中女生20.6%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总体来看男生37.8%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0.4%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女生48.1%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3.7%认为体育活动不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总共85.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4.1%的中学生认为不能。表明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比较到位,体育意识水平比较高。

  本调查结果表明,75.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运动,24.4%不喜欢体育运动;除体育课外,20.5%的中学生每周没有锻炼,28.3%每周锻炼一次,23.8%每周锻炼两次,3.4%每周锻炼三次,24%每周锻炼三次以上;中学生一般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篮足排和羽毛、乒乓球,其中男生大部分是篮足排,女生大部分是羽毛、乒乓球;运动时,31.3%的中学生很注意锻炼身体的科学性,68.7%不注意。在体育运动或比赛中遇到困难时,有37.6%的中学生会坚持到底,有48.8%的中学生认为实在承受不了就放弃,有13.6%的中学生会直接放弃,在体育比赛或游戏时,如果同伴的失误造成落后,6.8%的中学生会大声指责,有6.8%的中学生会放弃比赛,有86.4%的中学生会鼓励同伴,奋起直追。

  本调查结果表明,在节假日,有17%的中学生经常主动去参加体育锻炼,62.4%的中学生偶尔去,20.6%的中学生从不去,有89.7%的中学生认为锻炼方法的科学性很重要,10.3%认为不重要,通过对中学生关于“终身体育”了解程度的调查得出,有4.4%的中学生知道并了解,有27.4%的中学生知道但不了解,有34%的中学生只是听说过,剩下34.2%的中学生是从没听说过。在关于中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了解程度的调查得出,有3.6%的中学生是知道,72.4%的中学生是知道一些,有24%的中学生几乎不知道。有27.4%的同学认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自己不感兴趣,有53%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有19.6%的中学生是其他原因。有54.9%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45.1%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调查中得出,有48.1%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健身,33.3%认为是娱乐,6%认为是交流12.6%认为是满足别人要求、凑份儿。85.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14.1%的中学生认为不能。

  (1)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偏向于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除体育课外,大部分中学生每周都会不同次数的参加体育运动,但缺乏持之以恒,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不太注意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中学生会坚持,但缺乏坚定的信念。

  (2)大部分中学生在节假日会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但大部分是偶尔去,缺乏持之以恒,大部分中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的意义认识很明确,但对“终身体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较不够,掌握不够,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之间的凝聚力,表明他们对体育意识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大部分中学生都是因为学业负担太重,没时间,从而影响体育锻炼。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要改善中学生的体育习惯,提高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加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育法》的第三章,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同时,第十七条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要健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改善体育场地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2)要加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知识与健康意识,改善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增强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激发其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

  (3)多开设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中学生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培养和完善健康体育教育队伍,有计划地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体育教师的培训,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键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5)以学生为主体,多注意和采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要求来改善学校体育课程。

  [1] 王清忠. 对北京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P28).

  [2] 梁莉. 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以酒泉市城区高中学生为例[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11月(P41).

  [3] 赵燕. 对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年4月(P3-P4).

  [4] 耿晓. 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对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2月(P10-P12).

  [5] 孙玲玲. 不同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影响的对比研究[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6月(P34).

  [6] 马为民. 中美(三所)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月(P7-P9).

  [7] 李鸿. 终身体育思想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浅析[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5月(P8).

  [8] 刘娟. 对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探讨[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6月(P3).

  [9] 胡群英. 试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6月(P2-P3).

  [10] 何锦辉.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做好中学体育教学工作[J]. 宁夏教育,2006年07月(P100-P101).

  [12] 王天毅.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0,6(P89、P94).

  [13] 翟元、杜长亮、崔建. 确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终身体育习惯[J]. 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P77-P78).

  在进行体育锻炼或\动之前,充分热身,做好准备活动必不可少。因为在学生进行运动时,身体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一定强度下运动,准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身体状态,让身体快速适应高强度的运动。尤其是对于无氧运动而言,运动之前的热身与准备活动是极其重要的。无氧运动主要是指高强度的运动,如绝大多数的球类运动、短跑等田径项目,这类运动通常伴随着大量快速地调动肌肉、急促的呼吸等,对于爆发力的需求更大一些,但是也更容易受伤。因此,在做这类运动或锻炼之前,做好准备活动不仅能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还可以大大降低受伤的几率。而对于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来说,热身可以让身体具有更强的柔韧性与耐久力,可以更好地发挥身体的各项机能,而且也可以减少肌肉酸痛,降低抽筋的几率。总之,不论是对于有氧运动还是对于无氧运动,体育锻炼之前的热身与准备活动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做准备活动时,也要注意拉伸与热身的结合。拉伸即是指对于肌肉和跟腱或筋的拉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压腿”“坐位体前屈”等。这主要是增加肌肉的弹性,提高脚筋的韧性,这样在运动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将身体打开,达到身体的“巅峰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长久未经运动的身体释放一定的信号,为接下来的运动做好准备。热身是在进行长时间运动之前让身体内部热起来,以应对接下来的持续性运动。一般是进行慢跑,通过慢跑可以活动肌肉,也可以让身体发热,以最快的速度适应锻炼。同时也是对精神状态和注意力的集中过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或比赛的过程中,比赛固然重要,但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与规范,这样才能在锻炼或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第一,要明确锻炼的目的所在。锻炼是为了提升身体素质,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养成学生独立的人格。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喜欢运动,觉得运动或锻炼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煎熬,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因此,对于锻炼通常持一种消极的态度,自己不会主动锻炼,学校体育课也不愿意参加,对于必要的锻炼也只是糊弄过关。这样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最根本目的,正是因为锻炼的少或体质弱才需要更多的锻炼。所以要明确锻炼的目的,摒弃抵触心理,逐渐进步,持之以恒。第二,尽可能避免自己受伤或伤害别人。在比赛过程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并没有错,但是并不代表可以为了比赛不择手段,这并不被提倡。在任何比赛面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了身体健康与安全这个前提,所有的运动与比赛都是空中楼阁,切记不可舍本逐末。第三,在运动的过程中突破自我。这种突破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突破,更是学生心灵上的升华与提高。通过锻炼,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体维持在一定的强度水平下,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以上原则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坚持起来并不容易,这需要学生在日后的体育运动或锻炼中不断强化,深入内心。

  在学生结束锻炼后,不要直接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直接休息,要慢慢放松,给身体一定的适应与调节的时间。对于有氧运动来说,在运动过后,可以在体育场内进行慢慢走动,并伴随简单的肌肉拉伸,让身体慢慢恢复。对于无氧运动来说,短时间内进行了高强度的运动过后,呼吸急促,肌肉僵硬,这时切忌立刻休息或坐下,否则很有可能抽筋或站起来后肌肉酸痛,短期内难以继续进行锻炼。所以无氧运动后最应该做的是缓慢走,轻轻甩动胳膊和腿部肌肉,适当补充淡盐水,切忌大量补水。这样慢慢恢复,身体才会以最高的效率恢复,运动之后的肌肉酸痛也才可以降到最低。另外,运动后也要进行一定的总结与思考,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日后加以坚持,不足的地方则改正。最重要的是在运动或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自己的方法,找到一定的技巧。方法和技巧可以在学生日后的运动中起到增彩与保护的作用。总之,锻炼之后的恢复对于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大有裨益,而及时的总结则可以使学生逐渐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在运动或比赛中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体育锻炼意义重大,不论是对于学生当前的身体塑造,还是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要充分注意,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热身,防止受伤。在运动时要遵循最基本的体育精神与准则,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运动结束后还要进行积极恢复与适当总结,为日后的运动提供更好的基础。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摘 要 城市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建设情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城市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构建城市体育生活圈的基础保障。因此,本文就从北京市市民对锻炼场地的满意度和选择倾向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现实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科学开展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即:应在充分了解、全面把握市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所建设的体育生活圈符合市民的锻炼需求;应尽量避免体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要注意统筹兼顾,整体部署等三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构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市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建设情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城市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构建城市体育生活圈的基础保障,在推进城市体育生活圈构建工作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城市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开展。鉴于此,本文调查和分析了北京市居民对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关于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建设建议,以期能够为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构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针对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两种研究方法,对北京市市民锻炼场地的满意度和选择倾向进行了调查。其中,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共针对北京市市民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56份,回收率91.2%;有效问卷401份,有效率80.2%。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北京市市民对锻炼场地距离的满意度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在调查市民对锻炼场地的满意度时,主要是从距离合理程度、配套设施的满意程度以及锻炼环境的满意程度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的,结果发现,对于锻炼场地的距离合理程度,多数居民持中间态度,其中,认为距离程度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市民的占到了接受调查的总人数的6.73%和27.68%,认为距离程度一般合理的市民占到了接受调查的总人数的47.63%,认为距离程度不合理的市民占到了接受调查的总人数的17.96%。由此可见,现阶段北京市市民对于锻炼场地的距离满意程度并不高,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而市民对锻炼场所配套设施和环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则较为理想,对配套设施和锻炼环境不满意的市民分别仅占19.2%和15.21%。

  其次,北京市市民对锻炼场地的选择倾向符合日常、周末和节假日锻炼圈模式。在针对“日常锻炼对于锻炼场地您所满意的距离范围”、“周末锻炼对于锻炼场地您所满意的距离范围”、“节假日锻炼对于锻炼场地您所满意的距离范围”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对于日常锻炼,多数市民都选择500米以内作为自己满意的距离范围;对于周末锻炼,多数市民都选择5000米以内作为自己最满意的距离范围;而对于节假日锻炼,市民普遍对于锻炼场地距离范围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节假日锻炼场地的距离在5km以上也有很多市民表示可以接受。这说明,北京市市民对锻炼场地的选择倾向符合日常、周末和节假日锻炼圈模式,在开展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建设工作时应以此为参考。

  首先,在开展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建设工作时,应在充分了解、全面把握市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所建设的体育生活圈符合市民的锻炼需求。而在了解和把握市民对于锻炼场地的实际需求时,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民对锻炼场地配套设施的现实需求,尽量确保锻炼场地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的锻炼需求;二是,市民对锻炼环境的现实需求,尽可能营造轻松愉悦,空气质量好的锻炼环境;三是,市民对锻炼场地的距离需求。根据上文的调查和分析,为了满足北京市市民对锻炼场地的距离需求,注意打造日常、周末和节假日体育生活圈模式,为市民的体育锻炼提供便利。

  其次,在开展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建设工作时,应尽量避免体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现阶段北京市已经建设拥有了大量的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据北京市体育局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各种综合性、单项性体育运动场馆和中小型的体育运动场地以及健身工程数量已经超过了1.2万个,而且近些年社区体育健身场地的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北京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的建设工作时,应对已有的体育锻炼场地进行全面的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所要建设的体育锻炼场地进行合理的布局,既要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也要尽可能通过体育锻炼场地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分布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的体育锻炼需求。

  最后,在开展北京城市体育圈锻炼场地的建设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统筹兼顾,整体部署。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展锻炼场地的建设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兼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以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圈锻炼场地建设工作中的场地规划为例,体育生活圈是城市布局的一部分,体育锻炼场地的规划也属于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其并不能够独立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之外。所以,在开展体育锻炼场地的场地规划工作时,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统筹兼顾,进行整体部署。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