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骑行圈的瓜越来越离谱了
骑行圈的瓜越来越离谱了最近因为“男孩骑行摔倒遭碾压”的新闻,骑行圈被外界关注越来越多。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除了正常讨论,还有一些关于“骑行圈很乱”的谣言混在其中,有一张图更是被广泛流传。
尽管这张截图的真假存疑,但不少人开始把骑行圈当成了两性之间的隐喻。经过发酵,对骑行运动的“污名化”逐渐成势。
一些女骑手社媒评论区被攻陷,还有一部分女性因为喜欢骑行,被贴上“不知羞耻”的标签——一位女网友因为喜欢骑行打算买辆公路车,她的另一半却直接说“你真恶心”。而男骑手也未能幸免,要面对来自家人、朋友的“探究”。
这一现象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从瑜伽到露营,从飞盘到骑行,似乎只要一项运动项目火了,紧接着就会被“贴标签”,被“污名化”,为何小众运动逃不过大热必“污”的命运?骑行圈又该如何反污名化?
事情经过几天发酵,最初的文案是谁发布已不可考究,内容大致是有人在骑行群发起了一项农家乐烧烤活动,并计划在晚上采取男女“抽签”混住。很多网友表示这张图几年前就看到过,车友群,摩托,越野,只是把文案改改变成骑行圈。
“人们容易相信谣言,因为它们经常比更加有趣”,一张真假莫辨的图就这样让骑行成为了新的两性隐喻,踏上道路迎着风自由飞翔的初衷在揣测中逐渐变味米乐M6官方网站。
面容秀美、身材有型的女性被称作“骑行媛”。网名为“大腿儿”的姑娘是一位视频博主,从2023年开始进入骑行圈,并一直在为品牌带货,拍摄探店视频、参与品牌线下骑行活动等,但最近她的视频下总有一些留言对她进行骚扰:“贵圈到底乱不乱,乱的话我就去买车了”“怎么抽签才能抽到你”“祝你天天好孕”。
被网暴已经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大腿儿会在评论区怼回去,多数时候她会选择视而不见,只是在拍摄视频时,她会更加小心,穿着紧身骑行服时也会给一些部位打码。
另一位遭受莫名网暴的女骑手“勇敢法法”同样不堪网络留言骚扰,“看断章取义的包浆网图都能信,我这么苦口婆心条条是道说的话却没人信。”骑车是法法夫妻共同爱好,她的老公也经常出现在视频里,并且只发骑行科普视频,依旧每天都能收到“你骑车就是为了钓大哥,你个骑行媛骑行机”等种种不堪入目的留言。
为了避免被进一步网暴,法法将自己的简介改成已婚,把已婚的标签加到每一条视频里,但最近的评论和私信让她有些破防,最终夫妻二人选择报警,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当事人,并和律所签了合同,对污名化的网友发起律师函。“希望被污名化的风波赶快过去,还骑友圈一个干净且开心的骑行氛围。”
两性的参与成了“原罪”,被污名化的不只是女骑友,还有男骑友。北京骑行KOL“唐僧叔叔去骑车”很愤怒,“就因为这张截图,我们家老太太都给我打电话了,说‘儿子呀,你们骑车都挺累的了,怎么还开房去呀’,说可不兴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他直言希望最早爆料截图的博主可以联系他,如果有骑行圈有这样的不正当活动,他会报销一整年所有的活动费用,如果没有希望造谣者能站出来给骑友们道歉。
一张图就能造谣一群人,不只是骑行圈,还有飞盘、露营、徒步都曾经历过污名化,不同的剧本却有着同样的套路,为何小众运动更容易被污名化?
污名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个体身上具备某些外显特征(如肥胖、残疾、肤色等)或内隐特征(如行为方式、言语、性取向等),容易与他人形成差异,这些差异特征,往往成为污名的载体。
相比跑步、乒乓球等较为普及的运动来说,小众运动群体确实达成了“差异”的特征。小众运动往往不如大众运动那样普及和为人所知,因此公众对其了解有限,由此对小众运动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以骑行服为例,网友认为骑车穿普通的休闲服就可以,为何穿那么紧身?从大学就开始骑行如今拥有一家骑行俱乐部和装备店的土土表示:
“紧身的骑行装是长途骑行穿的,剪裁合身面料吸汗、风阻也小,紧身的骑行裤能避免沾到锁链上的机油,上还装有减震的屁垫,穿休闲装骑行也可以,但并不适合长途骑行,棉质面料吸湿透气性差。更重要的是,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每个人都有穿衣自由。”
同时长线骑行中,一群人确实比一人独行更加安全。土土的俱乐部曾组织过川藏骑行、环省骑行,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骑友圈。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机构可能会故意炒作小众运动的负面新闻或争议事件,以吸引眼球和赚取流量。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加剧了公众对小众运动的误解和偏见,也损害了小众运动的形象和声誉。
而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具有放大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小众运动的负面新闻或争议事件可能会被迅速传播和放大,形成风波。
面对污名化,骑行圈的回答是进行集体反击。近几天里骑行爱好者们已经达成无形默契,通过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传递真正的骑行文化。
我国有着庞大的骑行人口,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千元车占总产量的比重已达24.9%,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高端运动型自行车销量增长超10%,尤其是碟刹公路自行车受到市场的欢迎。根据企查查数据,近十年我国自行车相关企业每年注册量逐年增加,2023年全年注册148万家,同比增速超110%。
同时,骑行的拒污名化需要通过相关赛事、活动,提升其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近年来运动品牌、骑行装备生产商们一直在举办各类活动,将骑行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此外,大多数城市依旧缺乏骑行配套设施,这导致不少人完全没有机会接触骑行文化。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户外运动精品骑行线路中,九成骑行线路以景点为基础,仅有北京市昌平区“绿氧益行 艺览昌平”这一条是以城市基建为基础的骑行线路。
此前在《御风而行!骑行运动配套定义幸福新城市》一文中,我们谈到城市骑行会面临四大挑战:骑行的相对安全空间不足、非法改装乱象、城市路面不平整、断头路或者天然障碍打断了骑行节奏,无疑,骑行文化是否普及与城市基建息息相关。
“骑行占道”也是近年来大众不喜骑友的原因之一。一些骑友占用机动车道的行为既危险又让周围车流不得不小心翼翼,车主们不免对骑行运动心有怨气。不占道行驶、传播健康的骑行文化,与每一位骑友息息相关。
针对骑行圈的“污名化”,本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在未来随着人们对骑行文化的不断认识,相信骑行文化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