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mile米乐m6北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附全文)
mile米乐m6北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附全文)中商情报网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战略决 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安全发展,紧抓机遇、奋勇争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应有贡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有效路径,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再续新篇,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 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依据《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 景目标的建议》《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系统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 五年。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 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 神,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 一重大时代课题,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全力推动首都发展、 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北 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正在实现深刻转型,从聚集资源求增 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从 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治理,城乡环境品质发生历史性变化;从 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功能布局实现历史 性突破,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各项 事业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绘就新蓝图。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首都功 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高 质量编制实施,首都规划体系得到历史性深化和完善。以钉 钉子精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坚 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把中心服务保障放在突出位置,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多措并举让核心区“静” 下来。建立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完成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篮球世界杯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统筹推进“一城三带”整体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三城一区”建设全面加速,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向全国推广,研发投入强度、重大科技成果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一般制造业企业、四环内区域性专业市场集中疏解任务基本完 成,一批医疗、教育单位向外转移布局。首批市级机关完成 搬迁,城市副中心建设框架全面拉开,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 设,“两翼”格局加快构建。大兴国际机场顺利建成投运,北京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 域协同实现率先突破。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展顺利,北京即将成为世界首个“双奥城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0 年经济总量达到3.6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4 万美元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28 万元/人以上,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2020 年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7.8%。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存量金融风险有序化解,新增金融风险有效遏制。
城市发展正在实现深刻转型。超大城市减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常住人口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首次由“增”转“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 年均浓度五年累计下降 53%,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基本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目标。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 44.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 700 公里,市郊铁路开行近 400 公里,交通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城南、新首钢地区、生态涵养区加快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创新推进并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依托 12345 市民服 务热线平台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强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破解难点问题取得显著成效。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抓好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探索形成回天地区大型社区治理样本。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在国内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蝉联第一。基本完成市级机构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改革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已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之一,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出台“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 济增长保持同步。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 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人群全覆盖。建设提升基本便民服 务网点 6000 余个,群众身边的便民设施加快补齐。助力受援地区 73 个旗县全部脱贫摘帽,对口支援帮扶任务完成。本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面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的目 标如期完成。法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六 稳”“六保”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负转正,经济实现快速复苏。
综合来看,党的以来,习总对首都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举措,指明了新时期首都工作方向。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扎实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十三五”规划实施成效符合预期,发展难题逐项突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势能加速累积, 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尤为重要的是,在“十三五”的实践中, 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体制机制优势更加彰显,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全市上下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攻坚克难能力进一步提升,为首都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保证和强大的奋进力量。“十三五”规划收官, 首都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 变化作出了科学研判。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 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 上机遇大于挑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 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 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 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人力资 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 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改 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从北京自身看,首都高质量发 展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与国家系列重大 战略部署同向发力,与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发展同 步前行,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联系更加紧密,经 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机遇前所未有。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 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成为首都新发展最可靠的依托。落实首 都城市战略定位必将为首都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进一步释放,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举办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为首都新发 展提供战略保障,促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 消费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激发需求潜力。我国日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将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北 京有条件有基础率先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速提升发 展能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将为首都新发展增添强大 引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 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 更高、任务更重,激励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实现 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不断催生新发展动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必将为首都新发展带来广阔前景,国家大力推动区域 发展战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和层级不断提升,促进 北京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更好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 动作用。
挑战前所未有。外部环境动荡加速传导,全球疫情走势带来新影响,科技创新催生新变化,经济发展加快调整,城 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提出更高要 求。同时,本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 间、区域之间差距依然明显,平原新城功能承载力和人口吸引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生态涵养区还需加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交通拥堵问题尚未根本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加大,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市更新任务艰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任重道远。制约创新引领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创新发展动能仍然不足,结构性、 系统性、周期性、质量性问题相互交织。在疏解减量背景下, 传统增长动力减弱,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凸显,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消费升级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压力加大。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存在短板,政府服务效能尚有弱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困难挑战前所未有,更具复杂性、全局性,历史机遇前所未有,更具战略性、可塑性。综合分析判断,“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五年,也是面临重要机遇的五年,危与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必须坚持以习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同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牢把握首都工作特殊性,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定必胜信心,发扬斗争精神, 保持战略定力,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以首善标准 不断开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 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严格遵循坚持党 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 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正确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始终把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 服务”水平,作为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来牢牢把握,将“四 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促进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路子,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新需求,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效 益和核心竞争力。
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 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 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更加突出开放发展。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 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严守“双控”“三线”,深入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扩大生态空间容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让青山绿水蓝天成为大国首都底色。
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紧紧围绕“七有”目标和市民需求“五性”特点,更好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 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更加突出安全发展。牢固树立总体观,强化底线思维,系统构筑安全防线,妥善防范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 各种风险,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2035年的远景目标为:到二○三五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
——“四个中心”功能显著增强,“四个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更加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需要,成为拥有优质政 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体系健全完善,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90 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成熟。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比 2020 年翻一番,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45 万元/人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2 万元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
——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副中心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 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基 本建成,平安北京建设持续巩固拓展,韧性城市取得重大进 展。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 续下降,碳中和实现明显进展,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 态城市基本建成。
——市民“七有”“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健 康北京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的全 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首都发展要求,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坚持战略愿景和战术推动有机结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机统一,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四个中心”首都战略定位加速彰显,推动以首都为核 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 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落实新发展格局取得实效,在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首都功能明显提升。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 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功举办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轨道上的京津冀” 畅通便捷,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创新 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以首都为核 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持续提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35 万元/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1 万元。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壮大,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达到 90%以上。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明显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7.5%。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 30 亿立方米以内。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北京示范。环境质量进一
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 气,消除劣Ⅴ类水体,森林覆盖率达到 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32%,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健康北京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里程预计达到 1600 公里,交通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更加健全,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基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总体效能持续增强, 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平安北京建设深入推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韧性全面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做好全国中心服务保障,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的重大使命和职责。“十四五”时期,要立足迈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新需要,坚持首都发展的统领地位,始终如一提高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始终如一把全国 中心的服务保障摆在首位,始终如一把主城区作为工作重心, 把突出中心与突出人民群众有机统一,科学统筹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以更优越的空间、更优良的环境和更优质的服务,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
适应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深层次需要, 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核心区功能布局,统筹更大范围空间布局支撑中央政务活动,服务政务功能集群式整合和组团式布局,加强重点地区空间管控,形成相对集中、配套完善、运行高效的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体系。
以长安街、中轴线、二环路沿线区域为重要载体,推进老城重组,优化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持续提升政务空间品质, 全面增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对全国中心功能的承载能力。
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着力推进长安街沿线功能调整和景观提升优化,展现宏伟庄重的大国首都特质。有序推进长安街沿线南北两侧一定范围功能调整和优化重组,服务中央政务功能向沿线相对集中布局。健全沿线统一管控政策和标准规范,整治建筑形态和界面,充分展现庄严、沉稳、重、大气的形象气质。高标准设计打造东单、建国门等重 要节点公共空间。实施沿线景观绿化优化提升行动,提升两 侧(除红墙段)绿地开放率,打造连续开放的长安绿带。
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更具文化品位 的优美环境空间。健全完善中轴线风貌管控政策措施和城市 设计导则,形成多层次、精细化、高标准的空间与环境管控 体系,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实施沿线重点 文物腾退保护,充分保障沿线国际交往、文化展示等功能空 间。实施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和绿地景观优化,展现首都独 有的严整壮美空间秩序和中正和谐的景观形象。
提升二环路沿线空间品质。进一步凸显二环路对城市空间和政务空间的塑造提质作用。优化沿线重点片区存量空间, 加快推动西直门、车公庄、广安门、朝阳门等重点片区存量空间资源优化重塑。提升德胜门、菜户营、开阳桥、左安门、 东便门等重要节点公共空间品质,实施一批护城河跨河桥梁景观改造。构建灵动亲民的蓝绿空间,推动二环内历史水系恢复和滨水环境建设,实现西板桥明渠北段(北海—景山公园西门)、前三门护城河正阳门段等历史水系恢复,启动研 究玉河中下段、金水河(南海—金水桥段)等水系恢复工作。 建成二环路全线林荫骑行路和漫步道,打通沿二环路内侧的连续绿化带,以高品质绿色空间勾勒“凸字形”城廓形象。
有力保障中心城区政务空间。统筹核心区中央政务办公、文化、公共服务、商务活动、绿地广场、居住配套等功能。 海淀“三山五园”地区要面向未来,加快推进周边村庄减量腾退和功能疏解,优化景观风貌,提高配套服务水平。高标准编制、高水平实施南中轴地区规划,有序推进南苑、和义地区国家功能区建设,完善国家纪念、国家礼仪、国际交往、文化展示交流等功能。统筹石景山八大处、五里坨等地区空间资源,提升对驻京部队的保障能力。统筹政务功能集中区域空间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为政务功能集群式整合和组团式布局创造条件。
科学调配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全面落实疏解腾退清单制和目标责任制,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突出民生改善,推动政务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完善疏解腾退资源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政策措施,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腾退办公用房与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优先用于补充城市基本服务功能。优化央属用地房产资源置换、周转、 调整的配套政策。健全疏解腾退空间服务市民生活和城市运行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运行、区街管理用房、文体设施、绿化空间、停车服务等功能。
坚持优化改善政务环境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有机统一, 强化政务环境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营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政务环境,展现新时代大国气概、民族精神、首都形象。
以建筑高度、城市风貌、街道空间为重点,构建科学完 备、智慧高效的政务环境风貌管控治理体系。持续降低首都 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 区逐步“静”下来。严控建筑高度和高层建筑审批,“一楼 一策”管控整治核心区及重点区域现状建筑制高点和超高建 筑,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逐步实现中心城区高 度管控全覆盖。落实建筑形式、城市色彩等管控要求, 度、精细化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塑造舒朗庄重的中央政 务空间形象。优化核心区街道发展定位、主导功能和规划管 控策略,使街区环境与政务功能协调融合。
点面结合、条块融合实施重点地区集中综合整治与分散点位特色化治理提升,基本完成中南海—广场、玉泉山、三里河等中央政务功能集中区域周边综合整治。实施内环路增绿添彩和道路空间优化工程,打造平安大街、西单北大街一线、东单北大街一线、两广路沿线内环绿荫空间。净 化重点区域空间,加强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区域空间环境治理, 实施市政箱体美化行动。加强重点地区市容环境日常维护,
提升重大活动、节假日、纪念日期间重点区域、重要街道环 境景观和夜景照明布置水平。积极倡导各类院落开展内部环 境整治和“开墙透绿”,与市民共享更多绿色空间。
坚持保障优先、科学配置、细化供需,精准协调政务交 通与市民日常出行,为中央政务活动创造安全、高效、便捷 的出行环境。加强中央政务功能集中地区交通综合治理,优 化周边交通秩序环境。提升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二环路、朝 阜大街、平安大街、前三门大街等线路智慧交通设施条件和 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政务通行效率。因地制宜为党政机关 办公及生活区科学配置停车资源。合理安排、科学调度,保 障中央政务活动场所与车站、机场、联络通道的高效进出联 系。
牢固树立“红墙意识”,健全重大活动保障相关体制机 制,坚持“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首善标准,不断提高服 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政府统筹、多方联动、专业支撑、市场服务相协调, 系统精准提供全流程、全要素、高品质服务,确保重大活动安全有序高效。完善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国家重大活动专业化、制度化服务保障相关规章及配套政策,优化统一指挥调度体制和动员机制,实现央地、市区、
部门协调联动。分类分级制定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实施方案和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科学安排保障力量,实现活动举办 平稳安全。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宾馆饭店等核 心资源,推动规模化、连锁化运营,树立一流的会务服务品 牌,打造一批专业化综合会务服务集团。提升重大活动资源 供应链条的品质化水平,实现供给保障更加安全可靠。扎实 落实好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服务保障任务。
编制实施政务功能优化提升专项规划,坚持主动服务与争取支持、保障政务与服务市民相统筹,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生活提供良好服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考核评价政策,完善归口、属地保障责任制和服务中央事项专办机制, 推动央地议事协调常态化、制度化。改善工作生活服务,完善中央党政机关办公生活区周边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体及生活性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水、电、气、热、网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积极创新特色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服务模式。强化央地协作联动,健全部市会商、央企战略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央地需求信息“双台账”,协调推 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推动重大改革在京先试、 重大项目在京落地、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北京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 设中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扎 实推进人文北京建设,紧紧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 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 架,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全 面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 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 都。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思想理论 新进步、文艺创作新成效、城市文明新提升,凝聚奋进力量,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全面提 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扬爱国 主义旗帜,弘扬主流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构筑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筑牢理论思想基础。发挥好首都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策源地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阐释,全力办好北京市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实施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构建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等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繁荣哲学社会 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首都高端智库建设。推进理 论大众化,实施百姓宣讲工程,把首都市民紧紧凝聚在新时 代的思想旗帜下。
传播好主流价值观。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弘扬主流价值的现代传播体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理论宣传主阵地,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宣传融媒体产品,打造理论传播品牌。 发挥新闻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市属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打造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培育若干“京字号”新媒体原创品牌,建设根植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坚持正确导向,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创新网上精神文明实践,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让网络成为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建设中国党北京早期活动(北大红楼)、抗日战争(卢沟桥和宛平城)、建立新中国(香山纪念地)三大主题片区,打造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推进李大钊故居、长辛店、平北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等文物保护及周边环境提升,唱响红色文化品牌。深入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聚焦建党 100 周年等历史节点,依托“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纪念馆等,组织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做好新时代思想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推进诚信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北京榜样”向各领域各行业延伸,开展“学榜样我行动”活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
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更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创建 一批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到 2025年,全国文明城区数量力争达到 8 个以上,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深入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文 明一米线”“光盘行动”“公筷公勺”“文明旅游我最美”等专项行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寻找“最美家 庭”等活动,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深入实施 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等 机制,让志愿服务闪亮京城。
营造能出精品、善出精品的文艺创作环境,推出文艺高峰之作,搭建全国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好作品来北京”,形成“大戏看北京”“影视看北京”“好书看北京”的标杆效应,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创作、展演、传播中心。
推动文艺创作守正创新繁荣发展。实施重点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北京题材等专项创作计划, 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作品“种子库”,抓实抓细文艺创作生产,提高全环节、全要素质量标准,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文艺精品。实施网络文艺品质提升工程,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建立权威公信的文艺评论体系,办好重点文艺评论报刊、网站和栏目,成为引导文艺创作的风向标。研究建立央地联动协作机制,激发市属文艺院团创作活力,调动高校、民企等创作积极性,建设文艺繁荣兴盛的“百花园”。
促进全国优秀文化交流展示。推动国家美术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建成运营,加快建设中国杂技艺术中心、京南艺术中心,打造一批服务全国的国际级文化展示平台。研究制定吸引各地文化精品进京展演的有效政策,充分发挥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功能,办好北京新年音乐会、中国戏曲文化周、全国话剧展演季等国家级文化活动,让各地优秀文化在首都展示交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名家名作推介工程、文学艺术远航工程,把体现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文艺精品推向世界舞台,让北京成为全国优秀文艺作品走向世界的首发地。
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构建涵盖老 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推 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全社会历史 文化滋养,彰显五千年文明厚重底蕴。
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 兴,展现古都北京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魅力。
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实施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开展核心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推进传统平房区地下文物保护,扩大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最大限度留住老城历史 印记。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 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太庙、社稷坛、先农坛等文物腾退、 修缮与风貌整治米乐M6,逐步恢复坛庙建筑群历史格局,力争具备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 路网和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研究开展城垣、城楼遗址等重 要历史文化节点修复,完成皇城城廓沿线城市设计,强化老 城整体空间形态。
焕发老城文化活力。实施历史文脉研究整理工程,推进老城史志、历史文献、民风民俗、名人轶事等整理出版,讲好老城故事。推进皇家建筑、王府、会馆、名人故居等腾退修缮利用,实现皇史宬、醇亲王府南府、贤良祠等历史建筑开放。建设京报馆、京华印书局、湖广会馆等主题博物馆, 结合非遗传承、老字号保护,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文化标识。制定文化探访路建设标准与管理模式,推进中轴线、天坛-先农坛-天桥等 10 条文化探访路建设,营造有鸟语花香、有文化内涵、有老北京味儿的访古幽径。推动什刹海-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 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等 13 片文化精华区建设,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发展传统文化传承、时尚创意等业态, 打造历史与现代交融辉映的文化空间。
发挥好文化带联结古今文化、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 沿线区域发展的作用,构建融合历史人文、生态风景与现代 设施的城市文脉。
利用好千年运河文化品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文化品牌塑造,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延续壮美运河千年神韵。高水平保护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强化郭守敬博物馆的节点作用,建设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等,整体保护通州古城核心区。实现北运河全线、通惠河、亮马河、潮白河部分河段游船通航,建设潮白河森林公园、 庆丰公园等一批滨水公园,推进坝河滨水空间景观提升,打造水清岸绿、文景共融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统筹沿线空间建设数字体验中心,创办中国(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办好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活动,创建大运河国家5A 级文化旅游景区,组建大运河文化旅游企业联盟,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守护传承好长城文化精神。加强长城抢险修缮,实施箭扣长城修缮工程,完成门头沟沿河城、昌平明长城、密云蟠 龙山等点段保护,实现市域内长城全线无险情。基本建成长 城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 庸路、沿河城 5 个核心组团,重现“居庸叠翠”“岔道秋风”等历史文化景观。加强长城考古研究,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 改造提升、上宅文化博物馆等建设,实施长城数字化展示工 程,规划爱国主义教育线路,弘扬长城文化精神。以八达岭、 居庸关、慕田峪、古北口、司马台等为重点,打造长城国际 精品景区,组织开展长城文化节、长城主题演出等赛事节展 活动,让游客更好体验长城文化。
建设好西山永定河山水人文家园。统筹西山永定河地区文化保护、生态建设与城乡发展,推动连线成片保护和活化利用,构建由重要文化遗产串联的生态文脉。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实施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等,建成“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完成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推进永定河文化综合体、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 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以及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全流域提升永定河生态文化景观,留住母亲河文化乡愁。统筹潭柘寺、戒台寺等遗产保护利用,建设小西山城市风景线,恢复提升香山-八大处等历史景观。深入挖掘工业遗址资源,推动首钢、长辛店二七厂等京西工业遗址创造性转化利用。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 云居寺为重点,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凸显西山永定河山水人文风采。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探索文物、历史建 筑腾退与开放利用新模式,让更多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 众。
构建系统有效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遗产登录保护常态化机制,建设文物资源数据库,分批公布历史建筑、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历史名园、文物、工业遗存保护名录, 健全古树名木保护信息库。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完善保护内容与措施。制定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合理利用的底线与边界。研究文物与历史建筑腾退保护政策,完善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政策机制,建立文物建筑社会化保护利用机制。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运用现代科技与艺术演绎手法,借助网络视听等新兴平台,加强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深化“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编制文化遗产和典籍资源数字化清单,推动历史建筑可阅读,开展文物线上展览和数字体验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非遗数据库、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工作室等建设,打造非遗传承“北京样本”。支持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推进燕京八绝等传统工艺振兴与创新。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推动前门老字号集聚区建设。完善文化 IP 授权机制,拓展文创产品开发平台,鼓励各类文博单位推出更多“网红”文创产品。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 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文化设 施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 能化,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 化生活。
让文化设施成为百姓乐园。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设施适用性。加强新城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推进中国飞天大剧院、怀柔综合文化中心、昌平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布局。 补齐城市南部、西部等薄弱地区以及回龙观、天通苑、方庄、 望京、天宫院等大型社区文化设施短板。研究加强群众身边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推动公共文化走进社区、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
让文化惠民走进群众生活。积极发展实体书店,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 15 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让阅读成 为时尚,建设“书香北京”。制定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 建设北京源文化博物馆、中国视听博物馆等,鼓励社会力量 兴办博物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博物馆之城。完善 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公益放映等线下线上一体配送体系,办好北京文化惠民消费季,把优秀文艺作品、优 质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推进艺术普及工程。完善市区优 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持续推进“我们的节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百姓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活动,保持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积极拓展城市阅读空间,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努力提升市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时尚、成为习惯,使北京成为流淌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之城”。
打造一批“城市书房”。鼓励各区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改造建设城市“微书屋”、社区共享书房、24 小时书店等,支持社会资本建设一批特色主题书店。
提升一批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北京阅读季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和影响力。组织百年党史等主题阅读活动,持续开展“金牌阅读推广人”“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机关”“书香企业”等书香系列评选活动,营造良好的城市阅读环境和氛围。
完善一批扶持政策。落实好《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实体书店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专家库管理办法等。加大实体书店房租成本补贴力度,给予实体书店租金补贴、融资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
推动一批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推进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行总分馆制,实现图书借阅“一”全覆盖。支持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图书馆运营效能。
让文化艺术浸润城市品质。推动文化与城市空间、百姓生活有机融合,增强城市人文底蕴。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与艺术化塑造,突出历史风韵在现代城市的创造性呈现, 打造城市整体文化景观格局。实施“漫步北京”计划,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北京城市魅力。制定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把文化植入街区改造、市政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营造精致品位的城市空间。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推进三间房文化综合体、王府井书店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提高 CBD、三里屯、五棵松等商业区文化品质,让城市浸润在随处可见的艺术格调当中。
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推动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效率。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动态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办法,通过委托运营、民办公助、 政企补贴合作等模式,支持社会机构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绩效考核与财政补贴机制,激发文化机构活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效能考核评估,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效专项行动。合理调整各类场馆开放时间, 更好适应市民文化消费习惯。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加强档案资源征集、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推进档案馆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提升工程,实现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各区全覆盖,打造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群,构建全天候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 系,广泛汇聚国内外高端文化要素资源,让蓬勃兴盛的文化 产业为首都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到 2025 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0%以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优化文化创新发展政策环境,实施“文化+”融合发展 战略,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活力、文化消费潜力,培育发展新 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围绕演艺、音乐、影视、视听和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艺术品交易等重点领域,滚动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演艺行业延伸产业链, 引进国内外知名演出经纪机构,鼓励商业街区、文化园区、 旅游景区等引入演艺项目。加大对原创音乐创作扶持力度, 促进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推进中国乐谷、北京音乐产业园转型升级。提升影视行业发展水平,推进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 大环影视城三期、首钢科幻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建设高新视听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视听产业中心。制定北京设计之都建设行动计划,建设设计名城。支持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搭建游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游戏产业发展基金,完善电竞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海淀、石景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电竞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隆福寺建设文物艺术 品展示交易区,推进国际艺术品网上交易平台、中国艺术品 交易中心等建设,打造全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开展 5G+8K、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场景示范,实施超高清、智慧广电行动计划等。以红色基因库试点为切入, 探索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路径。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实力强劲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创银行,用好文创板平台,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做强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基地,构建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北京模式”。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工程,依托“一城三带”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推进青龙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开展世园公园后续利用,打造“京韵满乡民族团结文旅精品示范带”,实施智慧旅游拓展工程、乡村民宿提升工程等,建设彰显文化魅力的旅游名城。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化文化领域营商环境改革,清理文化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文化企业“服务包”机制。 实施 IP(知识产权)融合运营示范工程,推动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国家版权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 IP 商业化、产品化、产业化,打造版权运营交易中心。激发文化市场主 体活力,推进“旗舰计划”“涌泉工程”“滴灌行动”实施见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头部文化企业、骨干文化企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集群。
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加强文化产业空间的布局引导,完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持续深化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打造引领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园区。支持各区发展定位清晰、功能突出、辐射带动强的文化园区, 推进 798 艺术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新华 1949”文化产业园、751D·PARK 北京时尚设计广场、水磨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园等建设,形成一批富有活力与特色的文化地标。 开展网红打卡地评选活动,打造更多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消 费与体验空间。研究建立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用地保障机制, 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建立全市老旧厂房资源信息台账,健全利用存量空间发展文化的实施机制。
二、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与传播平台,促进文化贸 易高水平发展,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讲 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利用好海外文化交流平台,打造“魅 力北京”“欢乐中国年”等活动品牌,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北京城市形象亲和力。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影视译制基 地等项目建设,推动天竺综合保税区建设国家级文化艺术口 岸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国际版权贸易,支持具有中国特色的 影视、出版、动漫游戏等领域版权出口,促进优秀文化产品 进入国际市场,支持跨境文化电子商务发展。组建文化产品 和服务出口联盟,搭建文化贸易与投资公共服务平台,扶持 具有较高成长性文化企业成长为跨国文化企业集团。
第四篇 持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根本任务。“十四五”时期,要适应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新要求,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功能,优化国际交往环境建设,推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 更高质量的开放合作。到 2025 年,初步建成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交往之都。
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的国际交往空间布局,加 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完善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 系统提升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环境 优良、文化底蕴深♘的高品质承载空间。做优传统国事活动 空间,强化“一核、两轴”在服务国家交往中的首要承载区 和集中承载区作用,精心塑造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加 快打造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 的核心承载区,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完成雁 柏山庄、栖湖组团等重点项目,建成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进 一步提升重大国事活动场地周边整体形象。培育重大国事活动特色功能区,完善大兴国际机场、城市副中心等地区国际 交往服务功能,挖掘古北水镇等资源潜力,提供更多安全优 质、环境优美的国事活动场所。
发挥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国际交往活力板块,服务保障新兴国际交往功能需要。东部地区聚焦使馆区、城市副中心、首都国际机场三大板块,推动金盏地区打造“第二个三里屯”,加快建设通州运河商务区,实施新国际展览中心二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国际交往新窗口。北部地区聚焦雁栖湖国际会都-怀柔科学城、八达岭长城-冬奥会-世园会两大板块, 加快实施未来科学城展示中心、延庆冬奥村等一批重大项目, 打造国际交往新平台。西部地区聚焦中关村-“三山五园” 板块,加快实施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国际交往新载体。南部地区聚焦大兴国际机场板块,加快推进国际会展、国际购物等一批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南中轴国家文化功能区,打造国际交往新门户。加强国际交往功能区周边综合整治与环境提升,完善商务休闲等配套和交通保障。
完善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打造快速对接、高效有 序的运行保障平台,制定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标准,持 续提升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完善 国礼供给、活动线路、文艺演出、保障人才等标准化资源库,
培育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集团,创新“云外事”“云交往”服务保障手段,形成程序化、个性化供给机制,满足 多样化国际交往需求。加强京津冀国际交往功能协作,完善 京津冀重大活动联合承办和协同保障机制。
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创新对外交往方式,搭建立体化交 往平台,提升国际高端要素浓度和对外交流合作能级,深化 重点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建立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不断 扩大北京对外交往朋友圈。
持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平台能级,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专业服务、人文交流等优势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共建品牌。高标准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抓好重大成果落地。 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及首都商会会长圆桌会议等活动。加强科技园区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文交流等领域国际合作。鼓励本市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国际产能合作重大项目,支持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领军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带动“北京 标准”“北京智造”和“北京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数字丝 绸之路建设,开拓服务外包市场。深化与沿线国家在低碳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支持建立“一带一路”绿色股权投资
基金及绿色科技孵化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支持优质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拓展海外市场,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多领域人文交流合作。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商事调解、法律咨询、金融保险、海 外安保等领域服务支持,提升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意识和防范 能力。
把握“两区”建设有利时机、抢抓 RCEP、中欧投资协议签订发展机遇,鼓励北京企业与优势市场主体形成伙伴关系,抱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请进来”“走出去”的“北京样板”。
借助友城平台“请进来”。深入挖掘首都友城合作潜力,推动城市间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化互利合作。借助首都友城平台引进国际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在京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开展投资贸易活动,共同促进产业项目集群化落地。
沿合作之路“走出去”。支持本市企业联合各类创新资源,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科技园区、海外孵化器。稳妥推进海外经贸园区建设,引导海外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走出去的产业合作集群。
深化港澳台在对外合作中纽带作用。吸引港澳台高能级企业在京集聚发展,鼓励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发挥香港专业服务优势,巩固京港合作会议机制,不断拓展京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新领域。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鼓励两地企业“拼船出海”。
打造一批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本市企业境外服务中心、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基地、城市商会联盟、“一带一路”双向投资服务平台、“京企走出去”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等作用,为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综合性服务。依托海外华商组织、专业协会建设海外联络服务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服务驿站。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瞄准世界经济前沿, 搭建全球服务贸易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台,全力打造服务国家开放发展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链接全球尖端资源,深入拓展战略性合作,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 案。推广“线上+线下”办展办会新模式,支持一批“云端 会展”,把永不落幕的云上服贸会打造成靓丽品牌。组建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展及机构。实现更多 务实服贸合作成果落地。将服贸会打造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发 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扩大对外开放和拓展对外交往的新平 台、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完善全球 经济治理体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渠道。
更好发挥城市交往、民间交往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中的支撑和补充作用。优化国际友城全球布局。推进友城合作提质增效,深化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经贸投资、 人文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擦亮“北京日”“北京周”等友城活动品牌,持续打造“欢动北京”“地球一小时”等品牌公共外交活动。积极参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等城市间国际组织,提升国际交往活跃度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持续强化溯源、药物、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