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米乐M6为什么早上起床踩地时会出现足跟疼痛?
米乐M6为什么早上起床踩地时会出现足跟疼痛?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会出现足后跟疼痛,但既不红又不肿,休息以后也不会缓解,反而是晨起后足跟刚踩地时会有明显的刺痛感,强忍疼痛行走一段时间以后疼痛会有缓解,但要是走路走得多了,又会开始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跟痛症是各种慢性疾病所导致的足跟部周围疼痛,多发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孕妇、运动员等更常见。跟痛症是我国足踝外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的发病率约11%-15%,比例不容忽视。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病,目前却很难根治。
跖底筋膜是足底深筋膜中央腱性增厚部分,对维持足弓有重要作用。在长跑、跳跃运动、长时间持续站立时,足底前部负重增加,导致足底的致密结缔组织因过度活动、牵拉后出现缺血,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
跖底筋膜炎的疼痛一般在脚后跟底部稍偏内的位置,呈搏动性、灼热、刺痛性。按压时会有疼痛感,脚跟下面有固定的压痛点。一般来说,疼痛在早上下床时的第一步最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晚上的休息,跖底筋膜在不负重的状态下处于较短状态;当下床踩地时会对跖底筋膜产生较大的牵拉引起疼痛。当行走一段时间后,跖底筋膜会变得松弛一些,症状就会缓解。但过度行走又会加重跖底筋膜的劳损,疼痛症状又会再次出现。
足跟部细小神经受压是跟痛症发生的重要原因。神经被根骨周围的肌腱、韧带、骨骼、脂肪甚至是因炎症发生水肿的跖底筋膜等“卡住”,因而表现为足跟或足底有间歇性刺痛、灼痛或麻木,长久站立或步行后疼痛加剧。常常有夜间痛,甚至使病人痛醒。
足底脂肪垫处于皮肤、根骨、跟腱之间,在我们走路、跑跳时起到减震缓冲、减少摩擦的作用。当足跟脂肪垫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萎缩时,根骨在没有衬垫的情况下承重,有可能引起局部瘢痕或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此外,当足跟部受过外伤或受寒冷、潮湿刺激时,足跟脂肪垫会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足跟部肿胀、行走时疼痛,伴有潜在压痛。
跟骨主要是松质骨构成的,髓腔内有大静脉窦;跟骨又处于机体直立时的最低点,受到重力作用,静脉回流较难。随着年龄的增大,跟骨的血运循环受到破坏,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跟骨内出现淤血,骨内压进一步升高,引起足跟疼痛。
跟骨是我们直立位时的负重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跟骨的骨密度越来越低,强度也越来越低,导致跟骨无法再承受行走、运动时的冲击力,导致内部骨小梁的断裂,即微骨折,从而产生疼痛。由微骨折导致的疼痛范围常常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点,而是一小片区域,且常持续一段时间,用力挤压根骨时也会引起疼痛。
跟痛症的病因并不能由单一原因来解释,因此也给治疗带来难度。尽管使用局部消炎止痛药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都只是治标不治本,还是会反复发作。日常生活中该怎么避免和缓解足跟痛呢?
很多人为了避免足跟痛,会选择软底鞋,然而软底鞋会让足跟与地面有更多的接触面积,反复刺激反而会导致足跟部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复发作米乐M6。正确的做法是,选择一个稍厚一些的鞋垫,将对应足跟疼痛部位挖空,减少疼痛部位与鞋底的接触,避免反复刺激。在急性疼痛期时要减少站立和走路的时间,在足跟部增加有弹性的柔软鞋垫来缓冲足跟的过度受力。
经常做足弓拉伸、脚底蹬踏运动等有效拉伸足跟筋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足弓拉伸:平躺在床上,抬起并伸直腿,用一条毛巾把足前部裹起来,然后双手拉动毛巾,使足前部慢慢指向鼻子。
当疼痛持续且不可忍受时,可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也可以局部使用一些膏药进行治疗。
体重增加会使足底受力增加,导致根骨发生病变,产生疼痛。足跟痛的患者应首先减轻体重,减少足底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