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米乐M6官方网站公共自行车“掉链子”“最后一公里”谁来接手
米乐M6官方网站公共自行车“掉链子”“最后一公里”谁来接手“每一个公交站旁就有一个租赁点。”被视作“两交”的公共自行车,曾是服务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交通工具,近年来却随着共享单车等业态对市场的挤占缓缓退场。4月15日,无锡市公共自行车正式宣告停运。
但同样是公共自行车,在苏州、常州等城市却依然颇受市民出行青睐。造成城市间公共自行车运营差异的原因何在?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该如何继续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退场,是许多城市公共自行车近年来的无奈之举。不光是无锡,今年2月6日,淮安市区公共自行车在引入9年后停止运营;去年年底,扬州市公共自行车也撤出市场;早在2018年10月,南通市撤出运营公共自行车,市场被共享单车取代……记者了解到,在十年甚至更长的运营过程中,公共自行车一直是各城市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江苏省绿色出行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仍然提出,为使各种出行方式换乘更加便捷,将实现公交换乘枢纽150米内设有公共自行车或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区域的比例不低于90%。
“我家门口就有租赁点,但每天还是更愿意走到马路对面找一辆小蓝车骑着上班。”南京市民王芳说。4月25日上午8点30分,正值上班早高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丰富路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41辆自行车几乎无人问津,不少车身上已落满了灰尘,部分车桩甚至早已沦为附近居民停放电动自行车的长期自留地。家住附近的王芳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要骑车上下班,但在体验过几次公共自行车后就再也没继续使用过。
而在苏州、常州等城市米乐M6,公共自行车的经营状况却非常好,且仍为市民换乘出行的首选。在常州市区内,公共自行车网络正在不断完善,目前已累计建成站点2638个,累计投放车辆4.5万辆,2023年一季度骑行量达460万人次。在苏州,公共自行车自2010年以来就是市民短途慢行的首选。今年3月以来,苏州市区“公共骑行”系统日均使用量达23.67万次,其中公共自行车日均14.5万次,对比共享单车优势明显。
“公共自行车在不同城市的不同际遇,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在政策投入、市场需求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孔群喜指出,不同城市对公共自行车的政策和投入程度不同,有些城市政府和企业对公共自行车投入较多,在设施、维护、运营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相应的公共自行车的服务质量就会比较高;而有些城市政府对公共自行车的投入比较少,设置的站点少,导致公共自行车覆盖面较小,用户体验不佳,从而影响了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成效。
出行体验感不佳,是记者在采访中收到的对公共自行车最多的反馈。带有公益性质的公共自行车拥有骑行一小时免费等价格优势,但停车找桩、充值办卡、站点数量无法支撑“随骑随停”等缺点,让满足于共享单车便捷性的市民难以垂青。业内人士指出,也正是公益性质,让不少城市的公共自行车依赖政府补贴维系经营,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积重难返之下只能黯然退场。
针对经营管理的不足,“特许经营”便成了部分城市重振公共自行车雄风的“杀手锏”,常州和苏州便是采用这种经营模式。常州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市区有桩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企业自主投资,自负盈亏。时至今日,常州市区公共自行车日骑行量平时达6.5万人次,高峰时达8.5万人次,自行车也扩展出带助力的“小绿车”、无助力的“小蓝车”、氢能自行车、有桩车、无桩车等多样化产品。苏州则借助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近年来除实现优化站点、支持支付宝扫码骑车和车辆动态跟踪管理等升级外,还为部分车型新增了无桩换车和“中途停车”功能,让公共自行车的体验和共享单车同步,甚至走在前列。“这些专业的运营公司有较强的管理经验和造血能力,确实能够提供高效的服务和维护。”孔群喜说。
即使是公共自行车相对普及的苏州,也在2021年开始了共享单车的试运行。市场化产品加入竞争,客观上倒逼公共自行车不断提质升级。如苏州探索无桩换车、线小时实时调度监控系统以缓解借还车辆的“潮汐现象”,并试水免押骑行。诸多改变都让市民出行更为便捷。
公共自行车的退场,也并不是简单宣告政府主导公共出行模式的失败,实际上也可能意味着产品业态在城市中的升级革新。今年淮安在停运公共自行车后,仍在继续发展共享电单车,仅今年就将新增投放6000辆,并利用现有的47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改建成共享单车驿站或共享(电)单车智能充电柜。
“无论是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还是从减碳的层面来考虑,都应该支持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慢行交通的发展。”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涛表示,从政府角度,应该考虑如何下好公共事业这盘棋,保证公益性的服务能够维持下去;从企业角度来讲,也要做好开源节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孔群喜指出,政府主导的公共出行产品和完全市场化的产品之间可以形成有益的竞争和补充,两者结合,在有效调控市场、保证公共出行系统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可以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公共自行车市场,提供更加高效、灵活的服务,并增加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多样性和竞争力,如引入新型的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等。同时,提升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质量,如车辆的维护和保养、自行车道的建设和维护等,以提高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信心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