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mile米乐m6手机长焦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 年度征文

2024-03-11 15:32:4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mile米乐m6手机长焦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 年度征文在过去的一整年里,我尝试了大部分市面上的主打拍照的旗舰手机,比如 2023 年开年的 Find X6 Pro,年中的 vivo X100 Pro,2024 年初的 Find X7 Ultra 和现在的小米 14 Ultra。在卷完了多摄像头、夜景算法、人像虚化算法之后,卷头无路的手机厂商们似乎又把目光投回了效果平平但是又没办法抗拒的长焦上。似乎市面上所有的影像旗舰都有一个潜望长焦镜头,或是正在向长焦方向发力。我真的很想问:不是已经卷过长焦了吗?怎么又又又又是长焦?

  今年我报名了一些徕卡和 Apple 组织的线下与摄影大师扫街的活动。当我和大师们线下交流,问他们喜欢用什么焦段进行摄影创作,结果他们无一例外全部告诉我:长焦是他们最不喜欢的焦段。按照大师们的理论来讲,不用长焦的原因是长焦拍不出惊为天人、一眼惊艳的照片,尤其是捕捉不到人物的情绪和更多事物与人物主体发生关系的一瞬间。

  乍一听,我好像明白了,但是又没明白。我只能揣着糊涂装明白,跟着大师们用手机去线下扫街,不断偷看他们的屏幕试图偷一偷构图的时候,看着他们用的焦段从 1 倍到 4 倍、5 倍、6 倍,我懵了。活动结束之后看看他们拍的照片,有一半都是 3 倍以上的长焦镜头出的片。

  毕竟摄影大师只占大众的一小部分,对于拍照一知半解的普通人来说,最出片的焦段往往不是 28-70mm 这个大家都在使用的焦段,而是超长焦与超广角这两个焦段,但是我们根据诸子百家手机厂商的划水广角镜头配置来看,大数据显然是偏向了长焦这一边的。在这里为了防止别人总结我的总结,我先提前帮大家总结一下:长焦用来出片,短焦用来记录。

  人是组成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了人,就会有一切和人进行交互的物品。路边的电动车、配电箱、消防栓、甚至是一块石头,在这个街道上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人和交互的物品之后,本该整洁的街道上其实会变得非常的杂乱无章,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我理解的城市摄影,其实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但是熵增和做减法有很大冲突。广角镜头的好处就是能收入更多景物,可以让你拍到更多东西,但是在城市里确实非常缺乏在画面干净的场景,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好用。无论是景区还是城市,适合广角端的画面可以说少之又少,至少在杂乱的城市中想要找到一块干净的场景,确实很难。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就是手机有一个天生利好长焦的 buff,那就是越小的传感器裁切系数就越大。裁切系数是全部转化为全画幅来计算的,就是中画幅来了也得给我转换成全画幅。将焦距转换为全画幅的时候也要乘转换系数,裁切系数越大,意味着转换为全画幅的时候焦段也就变的越长。当然,手机厂商已经帮我们算好了,不用我们自己再算了,直接用就可以。

  1 英寸的传感器,裁切系数是 2.704,四舍五入一下就是将近 3 倍。这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重大利好,这也可能是各大厂商现在直接重仓空进去长焦的一个原因。

  这是潜望长焦光学模组的大小,虽然也只有我们一节手指这么大,但是放在手机上可以说已经是极限了。手机的单摄传感器极限就是 1 英寸,出于成本和装三四个镜头的多摄组合,主板都挖空了放相机模块了,再挖就挖到电池了。手机注定不能像相机一样硬上更大的传感器,毕竟这玩意还是一个用来发微信、打电话的工具,可以说长焦几乎是手机影像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

  经历了机器到手之后短暂的使用和把玩,我得出了一个对于一个相机佬来说比较爆炸的结论:有些时候,长焦或许真的只需要一部手机了。vivo X100 Pro 夸张的长焦效果让我真正认可了手机上的长焦已经到了「可用」的程度了,就比如在大理旅行的时候,坐在洱海边上的一个咖啡馆喝咖啡,遇到一个背着尼康相机的阿姨也在拍照。

  阿姨看着我背着索尼,但是只带了一个 28-75 标变头, 她就锐评我这个镜头焦段太短,出来旅游出片肯定不够用,然后我就掏出了 vivo X100 Pro,现场给阿姨演示了一下手机长焦已经到了朋友圈能出片的程度了,出门不用背大镜头健身了。阿姨表示:不理解,但是尊重。

  说实话,手机长焦拍的照片能到可以当手机壁纸的程度我就已经很满意了,以下是我在云南拍的一些 vivo X100 Pro 的样片。

  对我个人来说,用手机的专业模式拍照,出片会比相机难得多。但是 vivo 后期算法给我的这种傻瓜式拍照体验我很喜欢,拍完照片什么都不用动,等它算完一张照片就可以出片发朋友圈了。然而用算法修图是一把双刃剑,不出问题我们用的很爽,但是出问题太频繁就太硬伤了,因为用户们的使用场景真的太多了,AI 可能在目前这个阶段还跟不上这么广泛的拍摄场景。

  前段时间微博出了个这个事,薛之谦亲自下场发了一条微博,结果没想到这照片是 vivo X100 Pro 拍的,事故的起因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个 AI 超分算法带来的,就好像把别人的脸 P 上去了一样。

  超分算法从来都不是一个新技术,之前几年在视频网站经常出现的老照片修复,古早视频 4K 修复,这些其实都是超分算法的功劳。基本原理就是从视频的一帧里面抠一点细节出来融合进下一帧,这个技术已经流传很多年了。

  AI 超分算法比超分算法高级了一些,就是帮你补充一张图片里面的细节,不过是用 AI 的方式。之前我也有

  写过 AI 的各种模型是怎么训练的,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张图喂给 AI 让它进行学习,最后生成一张符合逻辑的图片,其中占比重比较大的一环就是训练集。

  AI 的出现确实帮了手机影像系统很大的一个忙,对于 AI 算法与实拍图片相结合的算法来说,在这个起步期出现这种问题我觉得还在可以容忍的程度,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想办法拓宽拍摄适用场景的部分了。

  OPPO 这边走了另一条路,追求影调,官方说法是「用更多的算法实现更少的算法」,这话虽然听起来很矛盾,但是似乎真让 OPPO 做出效果来了,在蓝厂发新机之前,黑厂的 Find X6 Pro 毫无疑问是 2023 年最让我震撼的手机了,算是算了,但是又不像 vivo 一样当饱和度战士的操作真的让当时的我耳目一新。

  刚刚我们说到了vivo 在 x100 pro 上面装了一个潜望长焦,OPPO 更离谱米乐M6,直接装了两个上去。可能在半个手机的面积上排列这几个相机模组确实有点难,还要考虑各个焦段切换起来的丝滑程度,综上所述,这两个长方形的方块长焦镜头可能就是导致 OPPO Find X7 确实不太好看的原因。

  抛开外观不谈,这台手机感觉跟 vivo 走了完全不一样的路,一个是硬拉饱和度,力争当新时代饱和度战士,但是OPPO 是追求正确影调,主打一个开启摄影玄学之路。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两家的操作,vivo 直接拉饱和度这个操作简单容易,出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没有学习摄影相关的知识之类的,看 vivo 大红大紫的照片确实一眼就喜欢,面对一些很难出片的场景来说确实是绝杀,但是且听我跟你吹一下 OPPO 的一些过人之处,或许你会对手机摄影有一些改观。

  人,其实对于一个画面的构图来说还是挺重要的,帮助平衡构图,用来引导画面的视觉走向,合理的人物站位,可以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用手机和相机拍照的感受最割裂的就是抓拍,有的时候其实就想要画面中的人物,正好处在某个位置,但是拍到的东西,和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不一样。最主要的锅当然就是现在手机中的多帧算法,也是老生常谈了,简洁来说就是按完快门之后手机会在按快门之后向后拍很多张照片,取其中比较好的一张再来计算。但是 OPPO 是按下快门之后,向前取帧,就好像执法记录仪的预录制功能一样,相机组件在时刻待命,按下拍摄键之后可以录制前两分钟的画面,同样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听起来很高级。

  不过抓拍和好看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取舍的东西,抓拍不一定能拍到好看的东西,但是会留住那一个瞬间。如何在好看和抓住瞬间做出取舍,似乎对手机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你会看到其实我用 Find X7U 拍的很多照片都是虚的,笑死。

  说回 OPPO,因为手机强调了影调这个不同寻常的方向,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点不友好,但是对摄影师来说确实还挺喜欢的,它这次这个大师模式,拍起来的感觉就跟用相机一样。经过这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个人感觉它就像把手机的专业模式换了一个名字,加上了一个名叫「计算中间调的算法」。

  很多人看到 OPPO 拍的照片会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哎,好像有算法,又好像没算。」这是因为即使计算出明暗关系的对比,在大部分普通的场景下带来改变的感知是非常细微的。

  不过对于光影对比明显的场景,大师模式的算法强项就发挥出来了。OPPO 这个大师模式会在画面中计算出当前最亮,最暗的分别都是什么区域,抠出选区,再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如果你觉得不直观的话,以这只手作为例子,把最亮的部分手抠出来,和背景分离,分别计算背景和手的中间调,最终得到这样一个能很好的展示细节的质感,亮部不傻白,暗部不死黑。

  如果你是一个高阶人像摄影师,你肯定知道 PS 中有个算法,通过改变图片中的亮度信息,帮你按照数据的方式精准的将整张图片的暗部、亮部、全部计算分层,并且按照你想要的亮度值精确创建对比。这个「计算」可以帮你实现一些需要精准的明暗对比的画面,让画面更有丝滑的光影层次感,也就是跟 Find X7U 的大师模式所做的工作大差不差。

  除了大师模式比较超前,OPPO 这次的相机模组在画面一致性上做的相当出色,不会有其他手机拍照那样,从主摄切到长焦有三四个不同的亮度风格和色彩风格,对于我这种色彩强迫症来说真的很友好,以下是一些我用 Find X7U 拍摄的样片。

  不管三七二十一,已经到这个时候了,就先蹭一下小米的热度,如果说 OPPO 的大师模式用起来像相机,那小米 14U 简直就是一台相机。如果你是一个相机原教旨主义者,那你肯定喜欢这台没有算法的手机,拍照的时候居然感受不到任何算法的痕迹,取景框里看起来什么样,拍出来就是什么样。

  小米 14U 这台手机对于色彩的调校还是很舒适的,带着这台手机出门拍照基本上就是在进行一个寻找色彩的过程,重质感和色彩让我感觉这才是手机影像比较适合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都知道底大一级压死人,也都有了这个一英寸的小底拍不出很好的照片的预期。

  传统摄影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其实就是把作品打印出来,这样一幅照片才能最终变成摄影作品。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无论是相机拍照还是手机拍照,图片的传播链最终是微信朋友圈。哪怕你用哈苏一亿像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放在微信朋友圈大家也看不了细节。

  图片的细节以及清晰度可能保存不了,但是一张照片的质感和氛围大体上还是可以保留下来的。vivo 的算法侧重色彩,OPPO 的算法侧重影调,小米就是在用相机的方式做手机,如果单单从外观上来判断的话,你会发现影像模组越突出、它拍照能力就越强。至于其他的手机,在拍照体验方面,或者在长焦方便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出色的体验,暂且不做评价。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东西其实不是手机,是摩托罗拉 Z 系列的一个史诗级增强的相机模组,在模块化这个概念很火的当年,还真的有人设计出了这么一款手机,直接套一个大光学变焦镜头上去,再找哈苏背书,似乎在当时有种秒杀一切的势头。

  在使用了这台老古董一段时间之后,得出了一个非常精确的形容:它拥有手机所有拍照烂的缺点,也有相机一样繁琐的操控,续航不仅不够,发热更是夸张,开机 bug 一堆,快门还不快。如果你将这台手机拍的照片和现代的手机对比一下,你会发现这么巨大的光学模块简直就是硬伤,拍出的照片质量也就刚刚赶上 2024 年手机潜望长焦+ 算法的素质。

  这个产品的终极形态其实是卡片机,也就是索尼黑卡系列为代表的产品,如果做一个能打电话、能发微信、焦段覆盖 18-200mm 的手机,那其实就叫会打电话的相机算了。

  手机毕竟还得是手机,找到一个光学性能说的过去、大小适中的镜头,后期有了更强的算法再逐步提升的一个过程。无论是什么算法,有多复杂,最终放在手机里只是一些电子文件,几乎不会增加手机影像模组的重量,可能才是最优解。很多人说手机上面搞影像真没意思,但是其实不做影像,不讲拍照,那手机的更新和升级好像真的没啥可说的了,就像小三星——魅族一样。其实我们早都已经变成了手机影像系统的形状了,我个人觉得目前最大的矛盾在于厂商仍然不会把一些旗舰机型上面的高级功能下放,比如说指纹这种真正增加用户体验的功能等等。

  在未来,会不会出现单个小主摄、完全依靠计算摄影的手机?至少我是希望能有一台手机既兼顾光学性能,又保持适中大小的模组,轻薄便携的同时也能拥有出色的拍摄表现。可能当 AI 有一天熟读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场景数据集,能够在大多数场景下准确生成的时候,那离手机摄像头减负就不远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