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烟台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
烟台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烟台市旅游业发展也进入新阶段、迎来新机遇,需要统筹规划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将旅游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和推进烟台城市化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建设美丽烟台的战略抓手。
《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成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打造“仙境海岸”,烟台是核心区和标志区。《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指出烟台要“打造中国最佳海洋休闲度假城市、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和仙境海岸旅游核心城市。”
2016年2月初,烟台市被国家旅游局纳入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以创建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烟台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把烟台市建设成为仙境海岸、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的文旅名城,生态优良、服务优质的康养胜地,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规划范围覆盖烟台市全境,将烟台市作为一个全域旅游目的地进行统筹规划。包括所辖范围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开发区、高新区、昆嵛山保护区、长岛县,以及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7个县级市,规划陆域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为2018年-2025年,其中:2018-2020年,全域旅游与文旅名城建设重点突破;2021-2023年,全域旅游与文旅名城全面推进和系统优化;2024-2025年,全域旅游与文旅名城目标基本实现。
烟台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行动指南;烟台市建设世界文旅名城、康养胜地、现代化滨海城市的专项规划和行动纲领,建设仙境海岸的路线图;指导新时期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纲领性文件,是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依据。
(一)依据的主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等。
(二)依据的主要规范标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2017)、《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城市设计管理办法》(2017)、《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0)、《国家旅游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等。
(三)依据的主要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山东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16-2020)》、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3)、《山东海滨度假旅游规划(2005-2025)》、《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2020)》、《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烟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烟台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2010)》、《烟台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6-2015)》、《烟台市海岸带规划(2006—2020)》、《烟台港总体规划(2016-2030)》、《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烟台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烟台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烟台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2014)》、《烟台市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等。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烟台与日本、韩国邻近,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东北亚国际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贯通日韩至欧洲新欧亚桥的重要节点。
烟台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位高、组合度绝佳,有大量世界级特色旅游资源,有条件建成世界文化旅游城市。其中,海洋旅游资源是核心,有条件建成世界级独一无二的仙境海岸。旅游资源全域化,各区各有特色,有条件建成全域化旅游典范。旅游资源底蕴深,历史文化厚重,有条件建成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生态化,生态环境优良,有条件建成世界级康养胜地。旅游资源全年化,四季宜游,有条件建成全时候旅游目的地。
烟台优质的沙滩、海岛、海水等滨海旅游资源以及葡萄酒、鲁菜、海鲜、水果等特色物产,以及仙道文化、书法文化、武术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开埠文化、非物质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及载体具有世界级优势,成为烟台“人间仙境、葡萄酒城、鲁菜之都、黄金海岸”世界级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能建成以世界级黄金旅游海岸为核心特色的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为独具东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城市。
烟台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成为集“海、岛、滩、石、崖、峡、山、林、涧、潭、瀑、河、泉、洞、矿、城、仙、文”等资源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海洋旅游资源作为烟台的核心旅游资源,拥有海域面积约260万公顷,海岸线千米,占山东全省三分之一,海岛、海湾、温泉、海滩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成为集“岛、湾、滩、泉、礁、崖”于一身的滨海旅游目的地,拥有世界级滨海旅游资源的绝佳组合,使其有条件建成世界级独一无二的仙境海岸。
烟台旅游资源呈全域化分布,覆盖烟台所有县市区,主要优质旅游资源集中在北部沿海与长山列岛、养马岛等岛屿。王牌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市内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均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都分布于沿海走廊。全市2A级以上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烟台市区、招远、蓬莱、海阳等地。烟台各区域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全域化分布,有条件建成全域化旅游典范。
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距今7000年的白石文化、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崇拜太阳的东夷人文化,以登莱古城为代表的古代城邦文化,秦皇汉武的东巡文化。另外,烟台文化与海洋文化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山海文化,先后衍生出绿色仙道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紫色葡萄酒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开埠文化、海洋渔业文化、鲁菜美食文化、书法武术文化、特色民俗文化、黄金钟表工业文化等文化形态。
烟台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12℃,是理想的滨海生态旅游度假胜地,素以“黄金海岸、人间仙境”的美誉著称于世,生态环境优良。温泉、沙滩、海岛、酒堡、山岳、湖泊、田园、城镇、乡村、文化等康养旅游资源及载体丰富多彩,使其有条件建成集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户外运动、旅游观光、养神禅修于一体的世界级康养胜地。
烟台濒临黄海、渤海,属暖温带性季风气候,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具有温度适中、空气湿润的特点。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形成了“爽夏”和“暖冬”的舒爽海岸。烟台四季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候条件均适宜旅游,四季旅游综合价值高,适合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年候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另外,从四时角度看,烟台星空、月亮、日出、日落等气象旅游资源突出,适合构建全天候旅游时间价值。时间上全天候分布,全天游览无间隙,兼具迎日出、观蓝天、看夕阳、赏月色、望星空等体验活动。烟台旅游资源的全年化、四季宜游的特点,使其有条件建成全年候、全天候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烟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已成为烟台支柱型产业,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初具雏形,旅游基础设施基本具备,具有鲜明的旅游形象,烟台全域旅游发展政策机制已得到强化,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烟台旅游业取得很大进展,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和老牌旅游城市、滨海知名旅游城市、胶东半岛特色城市。
旅游业已成为烟台市的支柱型产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17年烟台接待游客715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5%。烟台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日臻完善,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消费总额96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5%,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7%,相当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30.0%,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烟台共有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0处,占全省总量的22.2%,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8处。烟台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截至2017年,烟台共有A级旅游景区85家,占全省9.6%,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占全省30.0%。
烟台拥有绵延的海岸线,独特的海岛、海湾、温泉、海滩,丰富的海洋文化、海洋民俗、海洋美食等仙境海岸资源,优美的神话传说、迷人的仙境文化,依托众多世界级、国家级滨海旅游资源组合形成的旅游产品。烟台作为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的“仙境海岸·葡萄酒城”形象愈发鲜明。
烟台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商品、旅游新业态、大型旅游企业、旅游信息化、旅游咨询集散、旅游厕所、旅游人才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环境相匹配,为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及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烟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全域旅游监督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综合交通建设、烟台整体发展、旅游消费升级、国家发展新战略、区域聚集、旅游发展政策为烟台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此外,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休闲度假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新方式为烟台旅游发展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烟台旅游大有可为。
烟台将增加国际航线和航班,开辟国际邮轮线路,加快形成与主要国际客源地双向直航的立体交通格局。开辟烟台至欧美和澳新远程旅游市场的国际新航线,力争开通直达美国航线,制订出台对亚洲和国内短途廉价航空公司引进入境游客和经营烟台旅游产品的补助政策。推进完善客运码头的旅游服务功能,建设游艇、游船、邮轮码头。明显改善旅游的可进入性,增加更多国际游客和远途游客。
“十三五”期间,烟台将以国家铁路网和山东省铁路网规划为基础,形成烟台市城际铁路、普通铁路、铁路支线于一体的铁路交通网络。德龙烟铁路、桃威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环渤海潍坊至烟台高速铁路等线位走向,将为烟台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高等级公路网日趋完善,烟台将全面建成“四纵三横两联”高速公路网布局,将为烟台拓展更广范围的客源市场带来十足的发展机遇。
推进烟台城区、干线公路、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建设,推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开通城市通往各旅游景区的“旅游直通车”,推动主要旅游城市开通旅游观光巴士,加快构建主客共享的城市休闲慢行道路系统,加快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畅游烟台将更加便捷。
烟台市努力实现旅游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和新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烟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烟台市旅游业将进入强势发展的黄金期。
烟台市城镇化进程推进加快,旅游产业对烟台市民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使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领域。
未来五年,全球GDP增长速度保持在4.5%左右,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长率在6.0%以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烟台城市综合实力、影响力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和位次前移,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将达到40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这将为烟台旅游投资和消费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积极引入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进加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渔、林)家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有利于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为烟台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集中力量发展以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为核心的葡萄园休闲、葡萄酒文化体验、葡萄酒节庆、主题娱乐、葡萄酒庄园度假等旅游产品,烟台特色、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葡萄酒海岸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充分挖掘烟台的仙道文化、开埠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海防文化、书法文化、武术文化等资源,实现烟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烟台旅游业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
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市域生态环境和城乡风貌的改善,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资源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将产生显著成效。
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烟台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与品质提升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我国已实现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社会投资热点。大众化旅游时代实现了旅游消费的大众化、常态化。烟台旅游资源品位高,旅游资源多样化,各区各有特色,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良,四季宜游,多样化与全域化的旅游资源适宜大众化旅游的开展。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已从观光旅游时代转入休闲度假时代。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大众旅游消费方式的全面升级,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已不能适应当前大众的旅游需求,以休闲度假、康养保健、避暑避霾、研学旅行为代表的新型旅游形态正在不断崛起。烟台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较强的集中度与组合性,发展东方海滨美食、旅游休闲度假、时尚消费购物、山水运动休闲、世界滨海养生、国际避暑休闲、特色研学旅行、东方浪漫爱情、国际会展旅游等烟台特色主题旅游进入新的机遇期。
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新体验需求、新出游方式、新地方特色成为重要需求。这为烟台旅游发展把握市场消费趋势,引领旅游发展潮流,积极壮大旅游业发展规模提供了良好契机。
烟台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以境外合作园区、重大双向投资贸易项目、沿线友好城市等为支撑,全面参与经济合作走廊、海上运输大通道建设,对外开放新优势不断增强。通过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加入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TPO)、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等方式,使旅游真正成为连接海上丝路国家的重要桥梁,将为烟台全域旅游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环渤海区域合作需要烟台发挥更大作用,烟台在环渤海经济圈南翼的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将烟台打造成为环渤海大旅游区的门户城市、大旅游区南翼的旅游中心城市提供了发展契机。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具有一流生态环境资源,海洋山水景观与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社会环境平和优雅的烟台,将有机会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建成世界型康养胜地。此外,首届世界老年旅游大会的召开并确定烟台为永久性会址,为加快构建一个以世界老年游学为核心的烟台世界老年旅游交流中心,率先走向世界老年产业发展的中心舞台,主导话语权、掌握决策权,向世界发出“烟台声音”,展现“烟台影响力”提供难得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烟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乡村建设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乡村振兴”战略将为烟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绝佳良机。
习总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和“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以及山东省正不断推动新时代海洋强省的建设进程,为烟台围绕建设“文旅名城”,重点推进长岛、蓬莱、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滨海一线旅游开发,打造黄金旅游线,叫响“仙境海岸”品牌带来新机遇。
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整合国际资源构建世界旅游名城。烟台作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地区核心区位的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区位优势明显,是山东省的副中心城市,蓝色经济区中的特色核心旅游城市之一,山东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重点城市,以及国家滨海旅游线路中的重点滨海旅游目的地。作为蓝色经济区中连接东北亚、环渤海和泛黄海的区域核心旅游城市,在更大尺度的东北亚区域,则进入重要的“前沿”区位,成为我国对接东北亚和全球经济的前沿城市。作为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同江至三亚)的重要枢纽和贯通日韩至欧洲新欧亚桥的重要节点,成为中日韩国际旅游合作的“桥头堡”。海、陆、空立体快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成和完善,烟台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当前,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而烟台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其独特的山、海、岛、城、村全域景观的发展优势,为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意见》、印发《山东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为烟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提供了方向指导和战略支撑。
海洋旅游资源作为烟台的核心旅游资源,拥有海域面积约260万公顷,海岸线千米,占山东全省三分之一,海岛、海湾、温泉、海滩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成为集“岛、湾、滩、泉、礁、崖”于一身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但烟台目前的海洋旅游主要集中在蓬莱、长岛等地,其他海岸带未能实现充分发展,海岛、海湾、海滩、海洋文化、海鲜、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首航地到“一带一路”新版图上重要节点城市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到烟台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到蓬莱、长岛、龙口、海阳等旅游主题鲜明且吸引力较强的旅游目的地,由于中心城区缺乏大型核心旅游吸引物,旅游中心服务功能不强,缺乏宣传认知,相关旅游资源和要素缺乏整合,导致旅游目的地形象不足,都市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较弱,难以满足当前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烟台具有极为优势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特色农业、黄金、粉丝、海洋科技等第一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但目前烟台旅游发展仍存在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嫁接和融合放大等问题,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优势发挥不足,特色产业与旅游结合还有待深化,“旅游+”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烟台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尚待形成。尚未建立国际化旅游品牌形象,国际认知度不高,规模较小,影响力较低,离国际知名还有一定差距。
受季节性气候及自身旅游产品体系结构的影响,烟台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淡旺季规律特征,春、夏季温度适宜,游客较多,而冬季气温偏低,游客相对较少,四季旅游未能实现均衡发展。此外,由于缺少发展夜间经济、夜间旅游的专项规划,对夜间经济缺乏整体形象包装、推介和有效整合的手段,未能对夜间经济活动的特色和文化深入挖掘,对居民和旅客的夜间观光休闲消费缺乏有效引导和推介,未形成集聚型、上规模、有品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间活动产品。
目前,烟台的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娱乐等设施配套已初步规模,在总量上基本能满足游客市场需求,但主题性、地方性、特色化优势发挥不足,同时,由于烟台各县市区、各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一般旅游景区(点)之间经济基础水平不一等因素影响,导致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未实现协同化发展,存在类型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烟台区位优势明显,但目前烟台市旅游市场仍然以本地市场为主,国内远途游客和入境游客数量不足。烟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交通连接仍较为薄弱,烟台蓬莱机场现有的航线分布及航班安排,尚不能达到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要求。铁路方面,烟台始发车次较少,且直达列车相对同类城市较为稀少,相对欠佳的可进入性条件制约了烟台旅游发展。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区为动力源泉,将烟台打造成为“仙境海岸·文旅名城·康养胜地”,开辟烟台全域旅游发展新时代。
仙境海岸:烟台作为山东省“仙境海岸”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蜿蜒1038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占山东全省的三分之一,沙滩海岛资源丰富,拥有大小230个海岛,拥有多样的综合性文化资源及载体,构成了烟台“仙境海岸”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旅名城:依托烟台开埠文化、海洋文化、仙道文化、美食文化、葡萄酒文化、胶东红色文化等世界级、国家级资源并进行充分挖掘,将烟台的标志性王牌文化资源全部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加速烟台旅游国际化发展进程,将烟台建设成为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的世界文旅名城。
康养胜地:烟台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拥有10个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连点成线,拥有品质极佳的磁山温泉等一批康养度假载体,拥有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鲁菜、莱州“十大海鲜”等一批康养产品,共同支撑烟台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康养胜地”。
通过实施“旅游向海”战略,以“一岛一带两街区”为烟台“仙境海岸”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加快旅游区开发建设,不断凸显烟台在“仙境海岸”中的核心和龙头地位。
通过加快烟台航空港建设、邮轮母港、环渤海高铁等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烟台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等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滨海避暑、海洋观光、康体度假、乡村旅游、研学科普等旅游产品。
通过加快烟台航空港建设、邮轮母港建设,快速提升烟台市海、陆、空立体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烟台作为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同江至三亚)的重要枢纽和贯通日韩至欧洲新欧亚桥的重要节点优势,不断提升烟台在东北亚区域的旅游地位。
依托烟台良好的生态资源本底,推出多种类型的避暑旅游专项产品和线路。整合打造多个核心品牌避暑旅游景点,规划策划系列避暑度假、避暑疗养、避暑节庆等特色避暑旅游产品,实现从滨海避暑到山地避暑、森林避暑、乡村避暑的全域化避暑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品牌,打造成为首选的北方滨海旅游城市及避暑度假城市。
烟台“以仙为魂,仙缘古城”,是东方神话传说的缘起之地,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源头所在。烟台“仙”道胜景,令人神往;烟台水果,“鲜”美中国;烟台海“鲜”,活色生香;空气新“鲜”,气候宜人;“仙”缘境成,“鲜”美生活。烟台最有资格冠以“中国最鲜美的城市”称号。
烟台作为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中国民族葡萄酒工业的发祥地、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有张裕卡斯特、蓬莱君顶、莱山瀑拉谷等六十多家实体酒庄,拥有“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等品牌荣誉。
烟台作为环境好、景观美、生活悠的宜居宜游胜地,是滨海大众休闲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山水格局的完美组合有利于发展休闲宜居旅游,打造闲适烟台。
烟台拥有最奇幻的滨海岸线、最神奇的仙道文化、最飘渺的海市蜃楼景观,处处彰显出一种神仙文化及神仙生活,为游客构建了一种人间仙境在烟台的旅游意向;同时“烟波浩渺,人间瑶台”以“烟”为首,以“台”结尾,将“烟台”城市名片融入其中,便于游客识别与熟记。
烟台作为“仙境海岸”的核心城市、“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中国鲁菜之都”,拥有最奇幻的滨海岸线、最神奇的仙道文化、最飘渺的海市蜃楼景观、最鲜美的葡萄酒、海鲜美食及果蔬等资源,处处彰显出一种神仙文化及神仙生活,为游客构建了一种独具“神仙生活方式”的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和令人神往的神仙世界。这个口号易于传播,琅琅上口,利于激发人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烟台拥有丰富的神仙文化、开埠文化、海洋文化、书法文化、胶东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渔业、现代购物旅游等现代时尚元素,展示出烟台鲜美的海鲜美食,鲜美的红酒鉴赏、清新的空气质量、优质的生态环境、鲜美的水果、鲜美的生活方式,最有资格冠以“中国最鲜美的城市”称号。
充分借助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通车,胶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契机,打造形成以烟台为核心的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中心。
借助烟台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城市群、东北等节点城市在地缘、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对主攻市场的推介宣传活动。
以国内其他主要中等以上城市为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烟台国内旅游市场份额,使远距离游客量飞跃式增加。
以烟台的中医疗养、温泉养生、道教佛教文化、武术书法等旅游产品为核心,充分吸引韩国、日本的商务旅行市场、观光市场、体育运动市场、研学旅行市场、康体保健市场。
借助烟台拥有大量台资企业以及香港、澳门游客在烟台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优势,通过加强与当地的旅游集团、旅行社的联动,积极开发做大港澳台市场。
充分依托烟台文化品牌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的优势,以仙境海岸、户外体育、避暑胜地等为核心推介产品,面向东南亚游客的独特需求,确定差异化的营销重点。
鼓励发展邮轮和海上旅游业,稳固芝罘湾港区邮轮母港地位,并开辟烟台市区至北美、西欧、北欧、大洋洲等远距离海上邮轮航线。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和展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窗口;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成为城市提档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培育成为促进城乡共建共享的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展示窗口;培育成为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美丽产业,成为美丽烟台建设的新引擎;培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幸福产业,成为幸福烟台建设的新引擎。
将烟台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三步走”战略,最终将烟台旅游业培育成为万亿元产业,初步建成“仙境海岸·文旅名城·康养胜地”,建成中国最佳滨海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强市。
到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6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超过80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超过9亿美元,打造千亿元产业,旅游业在GDP和总就业中的比重超过13%。力争实现烟台旅游发展突破:(1)以“一岛一带两街区”为主要抓手,实现滨海一线)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实现交通和公共服务建设突破。(3)提升打造烟台中心城区,实现重点节点突破。(4)按照《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要求,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突破。(5)整合创新营销,实现“仙境海岸”品牌形象突破。
到2023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6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超过86.12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超过20亿美元,旅游业在GDP和总就业中的比重超过14%。力争实现以下突破:(1)旅游产业集团实现新突破。(2)旅游品质实现新突破。(3)入境旅游实现新突破。(4)旅游业态实现新突破。
到2025年,力争将烟台的旅游业建成烟台的主导产业之一。第一,旅游发展规模实现“三个亿”目标,即:旅游商业投资实现千亿,培育形成10个百亿级龙头旅游集团,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的王牌景区。第二,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文旅名城。第三,形成浓厚的旅游创新创业氛围。第四,国际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到2035年,力争将烟台的旅游业建成万亿元产业,发展成为烟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第一,建成世界一流的文旅名城。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旅游产品、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态环境来支撑烟台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最终将烟台打造成为一流的文旅名城。第二,形成浓厚的旅游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建设完善基地载体、策划节赛论坛、培育吸引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加强旅游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良好的旅游创新创业氛围。第三,国际品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通过优化整合烟台市各级各类旅游资源、特色产业,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依托莱州、招远、龙口、蓬莱、烟台主城区、莱阳、海阳等地的滨海沿线旅游资源,着力深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市,以“一岛一带两街区”为核心,重点加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整合烟台整个滨海岸线的海港、海湾、湿地、沙滩、基岩、林地、风景旅游区、城乡协调发展区、城镇发展备用地、港口用地、港口预留地、农业生产地区、盐田、养殖用地、村镇、海洋牧场等资源及空间载体,联动陆上旅游景区产品,推出一批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实现烟台海洋旅游的新突破。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烟台特色,注重提升旅游品质,通过深度整合烟台全市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和旅游设施配套,加快打造精品路线、精品景区、精品活动,统筹陆上旅游产品与海上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和白天观光与夜间经济打造,统筹做好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长岛等滨海旅游开发,重点突破昆嵛山至长岛滨海黄金海岸线以及与以昆嵛山、蓬莱阁为代表的核心旅游景区,将烟台沿海黄金旅游线打造成为烟台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核心龙头吸引物。
整合资源现有存量,实现烟台旅游资源“1+12”的创新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旅游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烟台建设成为旅游创新标杆目的地。
立足烟台自身产业优势,以创新为灵魂,以“旅游+”、“+旅游”为手段,推动旅游产业与康养业、体育业、商业、农业、现代制造业、文创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景城互动、城乡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
依托烟台市全域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烟台全域旅游发展新的空间布局,形成“两核突破、一带引领、一廊贯穿、五区聚集”的“2115”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走一条“联动山、外扩海、突破岛、激活城、辐射村、整合岸、放大滩”的全域化发展的道路,打造烟台旅游发展的“点、线、面、网、链”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空间产业体系。
五区:海岸休闲旅游聚集区(烟台主城区)、生态养生旅游聚集区(牟平昆嵛山保护区)、福寿文化旅游聚集区(龙口莱州招远)、滨海运动旅游聚集区(海阳莱阳旅游区)、田园乡村旅游聚集区(栖霞及周边区域)。
1、区域范围:东炮台--滨海北路--大马路--北马路--环海路--芝罘岛--崆峒列岛--东炮台围合组成的环芝罘湾陆海区域,包括所城街区。
凸显自然人文荟萃、古老现代辉映、东方西方合璧的优势,实行山海岛滩城统筹联动,形成风情魅力独特、旅游业态丰富、服务功能完善的都市休闲旅游聚集区。
按照“一体化建设、一体化保护、一体化运营”的思路,精心抓好朝阳、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所城里、朝阳街为核心,联动整合滨海广场、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广仁路开埠文化街区、东炮台、芝罘岛、崆峒岛、芝罘湾等景区(点),并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加强与高铁站、汽车站、机场航站楼、码头等交通集散地的联动,提升中心城区的游客集散功能,形成一个新兴的都市旅游核心区。
纵向以海岸为主,由陆向海延伸,海岸、海湾、海岛共同构成立体化海洋旅游景深;横向以芝罘湾为中心,整合联动发展,打造烟台旅游发展的核心区。
一是打造“烟台古城”5A级旅游景区,发挥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两大历史街区为核心,联动滨海广场、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广仁路开埠文化旅游区、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塔山旅游风景区、毓璜顶公园、东炮台、西炮台、福建会馆、烟台市博物馆等景区(点),积极挖掘中心城区海防文化、开埠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仙道文化、葡萄酒文化等本土文化旅游品牌内涵,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区域位置和业态主题,构筑烟台全域旅游新的增长极,打造烟台全域旅游示范带动区和城市形象新名片。
二是推进芝罘湾建设,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以芝罘湾为核心,高标准打造芝罘岛至养马岛之间的芝罘湾旅游区。规划建设芝罘湾海上世界项目,建设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推进芝罘湾港区散杂货搬迁改造,打造集客滚、邮轮、铁路轮渡、游艇、金融以及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港城。依托东港池岸线规划建设集旅游船码头、游艇基地和滨海广场于一体的大型海上旅游集散中心,陆域配套建设游艇俱乐部以及商务中心、休闲会馆等设施,打造城市旅游休闲新载体。将邮轮、烟大客滚、中韩轮渡运输功能统一整合,陆域配套建设客运综合枢纽,打造东北亚客运滚装运输中心和邮轮母港。
三是依托崆峒岛原生态环境优势,建设中国北方高端旅游度假岛。突出“西有崆峒山,东有崆峒岛”,积极挖掘北斗文化与道家文化,打造滨海城市与中国传统海岛的文化高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共生发展的样板与典范,环渤海地区最具人文追求的“海上商务休闲岛”。
四是发挥芝罘岛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祈福寻仙旅游岛和渔文化休闲娱乐岛。深挖芝罘岛阳主庙道教文化和“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历史地标意义,为“仙境海岸”的品牌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依托东口抱港渔市、海鲜特色街等项目的带动作用,整合山海岛等自然资源,在东口策划包装一批海上观光、休闲度假、海洋牧场、海上渔家乐等精品旅游项目,转变渔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旅游度假、会议会展、居住疗养、商业服务、文化创意五大板块,打造中国渔文化休闲娱乐岛。
依托蓬莱、长岛打造八仙文化和海洋海岛生态旅游的核心,凸显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品牌,推出海上游、海岛游、历史文化游、葡萄酒游,一核突破,辐射全域。
发展以“仙、阁、海”为重点的滨海休闲板块、以“酒、湖、马”为载体的葡萄酒地域风情旅游板块和以“山、林、泉”为依托的生态农业和康体养生板块,合力提升蓬莱“人间仙境”品牌在烟台仙境海岸的核心地位,努力把蓬莱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
以蓬莱阁至昆嵛山滨海路为串联,在巩固提升北部滨海旅游核心板块的基础上,向东延伸打造东海岸片区,向西延伸打造西海岸片区;以蓬栖高速、蓬寨路、艾山旅游通道串联,向南延伸打造丘山谷葡萄酒休闲体验片区、艾崮康体养生片区。
一是打造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丰富提升景区内涵,依托蓬莱阁、八仙过海·三仙山5A级旅游景区、戚继光故里等景区,积极引入高端度假酒店、夜间演艺等项目,做强历史文化展示、主题乐园体验和旅游娱乐休闲;集聚陆、海、滩、岛、湾资源优势,打造集岛屿观光、游艇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西海岸文化旅游区,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滨海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带。
二是打造丘山休闲体验区。依托丘山山谷葡萄基地及酒庄、9个美丽乡村、全国最大的渤海马繁育基地,占地5万亩的烟台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和圣公司,通过轨道车、骑行道、观光马车等交通工具,整合张裕葡萄酒国际酒庄群,构建集国际酒庄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服务、滨水生态度假、道教休闲养生、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丘山山谷葡萄酒养生休闲体验区,打造标准化的开放式5A级景区、特色化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三是打造艾崮康体养生区。依托艾山原生态森林资源,突出生态旅游、温泉度假、户外运动等特色,推进国家森林公园、自驾车营地、艾温泉小院等项目建设,打造山上与山下呼应、运动与疗养互动、观光与度假并举的艾山旅游大格局。
以“海上仙山,长山列岛”为品牌引领,将长岛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高地、仙境海岸旅游核心名片,“经略海洋”新的增长极,大力建设国家海洋公园。高起点打造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岛,推动长岛由县域经济向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特殊功能区转变,真正把长岛打造成蓝色生态之岛、休闲宜居之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海岛休闲度假目的地。
将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岛划分为三大功能区:生态涵养区。重点包括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南隍城岛及附近海域。科学保护自然景观和海洋生物,严格禁止各类建设项目,鼓励离岸深远海规模化确权,科学布局人工渔礁和海底藻场,打造海洋牧场生态方,恢复海洋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区。重点包括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庙岛、小黑山岛、大黑山岛及附近海域。坚持“一岛一特色、一岛一聚集”,一座海岛突出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海岛小镇,做到建筑景观化、特色化。统筹自然生态资源、传统村落资源、海洋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渔家风情组团、海岸休闲组团和海上环游组团,形成功能完善的旅游产品集聚区。运动观光区。重点包括南五岛和北五岛之间的无居民岛屿及周边海域。坚持保护优先,岛海统筹布局,完善旅游设施,加快提升旅游功能,丰富旅游线路、旅游业态,增设旅游体验项目,开发旅游新品种,提高旅游品位层次,推动旅游业向中高端转型发展。打造“海上石林、海鸟天堂、海豹乐园”长岛旅游品牌和国家级海洋运动基地。
一是积极推进长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高端度假酒店,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主题酒店,探索发展旅居融合的产权式度假酒店。推动“渔家乐”改造升级、集群化发展,打造精品民宿。统筹推进“智慧旅游”规划建设。积极发展旅游专线车、旅游观光巴士和观光电瓶车,支持发展共享电动汽车、共享单车。深入推进旅游“厕所”,扩建一批A级标准旅游厕所。
二是发展游船游艇、低空飞行、研学旅行、休闲垂钓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高端度假、海洋科普、海洋科考等旅游产品,打造中国北方知名的休闲垂钓目的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建设以海洋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塑造长岛海洋文化品牌,创新办好中华妈祖文化节、世界海岛经济论坛、北方渔俗文化节等活动,开发长岛渔号、长岛秧歌等文化展示体验产品。
三是完善长岛旅游集散咨询体系,建设长岛仙境源游客中心、北城游客集散中心、山前游客中心。支持蓬长龙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一体化旅游营销平台和发展协调机制,探讨设立综合旅游开发公司,支持在蓬莱和龙口建设长岛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四是完善长岛旅游交通体系。加快长岛港陆岛交通码头工程建设,新建改建16个客运、客滚泊位,配套新建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协调推进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完善长岛北部岛屿交通基础设施。支持省际海上交通航线开发,先期开通长岛—旅顺航线,提升通航能力。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建设环渤海水上低空飞行基地,积极争取开通环渤海水上飞机航线,提高岛际交通配套能力。实行车辆“双控”,岛外机动车辆禁止进岛,岛内机动车辆以2017年保有量为峰值只减不增,鼓励更换新能源汽车。
以烟台整个滨海旅游带为规划对象,统筹烟台1038公里海岸线上的海岛、海湾、沙滩、温泉、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气象景观、地质资源、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资源,重点优先突破长岛至昆嵛山的黄金旅游线,并加快以“莱州-招远-龙口”、“莱阳-海阳”为重点区域的烟台西部和南部滨海岸线旅游开发建设进程。
该滨海旅游岸线范围从长岛、蓬莱滨海旅游带向东延伸至烟台主城区、养马岛、高新区、昆嵛山等与威海交界地带的滨海沿线千米,其中,由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开发区、高新区组成的烟台中心城区的海岸线千米,蓬莱市、长岛县附近海岸区段及周边海域的海岸线、“莱州——招远——龙口”滨海旅游带
该滨海旅游岸线范围包括莱州、招远和龙口海岸区段及周边海域,海岸线千米,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港湾、海盐、海洋金矿、海洋生物等资源,工业发展水平高,区位优越,山海生态环境优良,文化资源丰富。
该滨海旅游岸线范围包括海阳、莱阳海岸区段及其周边海域,海岸线千米。该区以海洋生物、滨海滩涂和旅游资源为主要优势,海洋渔业发展基础良好,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大,重点发展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通过大力发展烟台滨海岸上游、岛上游、海上游等具有烟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破烟台滨海一线旅游资源固有的、相对分散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整合海岸空间、外拓海域空间、联动内陆空间,用海上航线、陆上交通廊道、生态廊道等线路统筹烟台全市的旅游资源,形成“点、线、面、网、链”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烟台的滨海旅游岸线打造成为能与法国蓝色海岸、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美国阳光海岸相媲美的“仙境海岸”。
优先突破昆嵛山至长岛滨海黄金旅游线,统筹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等开发利用,沿线打造提升芝罘湾、蓬莱阁等一批精品线、精品点、精品区,加强各地的产品组合、交通联动、市场共享,实现长岛——蓬莱——烟台主城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莱州-招远-龙口”、“莱阳-海阳”滨海旅游区的旅游项目开发,形成“一线引领,两翼齐飞”的滨海旅游发展格局。
以烟台市的整个滨海旅游带为基准和纽带,向外拓展海域空间,向内联动内陆城镇乡村,将烟台旅游发展空间分为向外拓展、自身提升、向内联动的三层进行整体打造,层层推进,形成海陆统筹的全域化发展格局,整体打造两条海上、两条陆上综合性旅游廊道,形成烟台市全域化旅游发展框架格局。
重点推动长岛、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等海岛多元化开发,向外拓展形成海域空间,积极开发海岛特色民宿、海岛观光、海岛度假、海岛养生、海岛美食、海上垂钓、海上运动、海底探险、低空飞行、邮轮游艇、海洋牧场等多元化业态体系,形成以海岛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立体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与空间格局。
加强与韩国国际邮轮合作,建设芝罘湾港区国际邮轮港,加快建成烟台到日韩等地的海上旅游廊道。借助中韩铁路轮渡项目,加强与韩国旅行服务中介的联系和对接,增强登山旅游产品、高尔夫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产品的推介宣传,努力提振韩国旅游市场。争取开通赴港澳台、东南亚等地的邮轮航线)打造跨区域旅游廊道
在近海海域,支持蓬长航线老旧船舶加快更新改造向客货分流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客运船舶向旅游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形成以蓬莱客运港为依托,以长岛港为中心的长岛港—庙岛码头,长岛港—大、小黑山岛,长岛港—宝塔礁—大黑山岛,长岛港—砣矶岛—大钦岛航线等组成的海上交通线和以长岛港为依托的近海岛屿海上观光游览线,形成串联各景区、连结各海岛的近海海上旅游线路。加快芝罘崆峒岛游艇码头、莱山区渔人码头、牟平区养马岛游艇码头、蓬莱世嘉游艇码头、长岛南北长山游艇码头、龙口东海游艇码头和莱州黄金海岸度假区旅游码头等建设,开通近海旅游航线。
在渤海黄海海域,借助烟台到大连的海上黄金水道,开辟烟台至天津、秦皇岛、营口、旅顺等港口的旅游航线个港口城市区域联运,形成环渤海海上旅游线路。探讨与上海国际邮轮母港的合作,形成一条上海经连云港、日照、青岛到烟台的海上旅游航线、第二层:整合海岸空间
依托滨海沿线旅游资源,积极整合海港、海湾、湿地、沙滩、基岩、林地、风景旅游区、城乡协调发展区、城镇发展备用地、港口用地、港口预留地、农业生产地区、盐田、养殖用地、村镇等,形成海陆统筹的联动发展格局。
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游。提升海阳滨海休闲运动、蓬莱葡萄酒海岸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质量,推进莱州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区省级旅游度假区、莱山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养马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莱阳丁字湾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沿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休闲度假核心区,打造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集群。加强海港码头建设。牟平港区逐步取消散杂货功能,发展旅游客运;蓬莱西港区主要发展对长岛的陆岛交通运输和旅游运输,逐步取消滚装运输;长岛港区主要发展陆岛交通运输和旅游客运;芝罘湾港区加快建设客滚中心和国际客运中心,形成新的客运滚装聚集区;启动芝罘湾城市化改造,加快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邮轮和海上旅游产业,将芝罘湾打造成面向东北亚的邮轮母港。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
通过生态景观廊道、旅游交通廊道等载体,串联烟台市的河流及水库等水域资源、山地资源、特色乡村资源,实现烟台市旅游发展从烟台滨海一线向内地辐射的发展态势。
重点打造整合烟台的水库、河流、山地、乡村等旅游资源及载体,形成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重点旅游区。加快建设滨海西路,形成东接昆嵛山西连蓬莱的旅游大通道。按照集公路通道、旅游服务、产业带动、景观打造于一体的公路服务体系,全面改造提升G204、G206、S302、S306等国省道,打造环海岸带的陆上旅游网。
根据烟台下辖各个县级市的乡村特色,充分整合各县级市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点,形成由蓬莱北部、龙口、招远、莱州等区域组成的古今乡村风情走廊,由蓬莱南部、栖霞、莱阳、海阳北部等区域组成的果香田园度假走廊,莱阳南部乡镇、海阳、烟台市郊等区域组成的红火乡村动感走廊,以及以渔家乐特色旅游业态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岛等功能区块共同组成的“之”字型乡村旅游走廊。
主要串联蓬莱北部、龙口、招远和莱州。这一区域既保留了东莱古城、蓬莱水城、解宋营村、西河阳村、朱旺村等一批古镇古村,又发展建设了龙口南山村、招远九曲蒋家村、欧家夼村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能够展现胶东乡村古今变迁和特色风情的区域。
主要串联蓬莱南部、栖霞、莱阳、海阳北部。这一区域集合了蓬莱东南部葡萄种植区、苹果之都栖霞、梨乡莱阳等具有代表性的果园田园资源,是能够畅享烟台乡村田园风光和绿色生态度假的区域。
主要串联莱阳南部乡镇、海阳、烟台市郊。这一区域融合了以红色地雷战地、大秧歌之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丁字湾、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新城新村,以山、海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是能够展现烟台勃勃生机和动感发展的新兴区域。
依托渔家乐是烟台乡村旅游的一大知名品牌、在全国知名度较高,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心的优势,积极优化完善长岛渔家乐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渔村改造,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现由海岛风景观光向渔岛休闲度假的转变,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
重点打造“葡萄庄园,浪漫酒乡”总体形象,重点突出“一环、一廊、八大集群”建设,一环,即环绕蓬莱市区的城郊乡村旅游圈;一廊,即将南王山谷、丘山山谷、平山山谷等几大葡萄种植区以绿道串联,形成百里葡萄长廊;在一环一廊的空间格局上重点建设八大集群,即南王山谷葡萄酒庄集群、丘山山谷葡萄酒庄集群、平山山谷葡萄酒庄集群、解宋营古村镇集群、抹直口环城渔村集群、北沟镇主题渔村集群、温石汤温泉小镇集群、崮山山地休闲小镇集群。
重点打造“乡约古今,小康新村”总体形象,重点突出“两横、两纵、六大集群”建设,两横、两纵是以228国道等交通要道和黄水河为轴线构建空间格局,重点发展六大集群,即南山小康新村集群、西河阳商贾老村集群、黄城阳老村集群、下丁家样板乡村集群、兰高草莓小镇集群、环王屋水库滨湖乡村集群。
重点打造“金条银丝,乐业新村”总体形象,重点突出“一环、一弧、七大集群”建设,一环,即环招远市区游憩圈;一弧,是招远市黄金产业和乡村休闲带;重点发展七大集群,即环罗山淘金小镇集群、九曲蒋家新农村集群、双塔粉丝小镇集群、城郊温泉小镇集群、山上李家山乡田园集群、辛庄海滨休闲小镇集群、夏甸滨湖度假区集群。
重点打造“滨海度假,生态养生”总体形象,重点突出“一核、四轴、六大集群”建设,一核,即莱州城区—云峰山—大基山—寒同山文化名山发展核;四轴,即云峰山文化体验轴线、大基山东部生态养生轴线、滨海度假区休闲运动轴线、东海神庙海洋文化轴线;重点发展六大集群,即海洋文化体验集群、现代农业公园集群、乡村田园休闲集群、长寿康养度假集群、云峰山-寒同山—大基山生态观光集群、城区主题公园文化休闲集群。
重点打造“苹果公园,生态山村”总体形象,重点突出“太极走廊、五大集群”建设,太极走廊,即重点打造从艾崮山至长春湖至牟氏庄园至蛇窝泊至牙山的“S”型养生走廊,构成“太极霞谷”轴线;重点发展五大集群,即以蛇窝泊镇为主辐射周边镇建设苹果农业公园集群、栖霞古镇休闲度假集群、环艾山温泉小镇集群、环崮山山地乡村集群、环牙山养生小镇集群。
打造“五龙河韵,梨乡田园”总体形象,重点突出“一带、三板块、四大集群”。一带,即沿五龙河的发展轴线;三板块,即北部滨湖休闲板块;中部梨乡田园板块;南部滨海度假板块;重点发展四大集群,即莱阳梨乡农业示范集群、环沐浴水库果乡茶园集群、五龙河休闲旅游集群、南部滨海古镇新村集群。
重点打造“地雷战地,秧歌之乡”总体形象,重点突出“一海、三河、四大集群”建设,即以滨海区域和沿河区域构建发展轴线,重点发展四大集群,即地雷战红色乡村集群、环招虎山主题乡村集群、丁字湾滨海度假渔业集群、滨海休闲度假集群。
长岛县正在规划建设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抓住机遇,长岛的特色渔村和渔家乐要提升服务环境、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实现转型升级。措施包括:整理改造渔村村落,恢复出海捕鱼体验活动,加强海岛景区建设,进一步挖掘渔村民俗文化体验潜力,丰富海岛夜间休闲活动,建设环岛绿道等。
根据烟台各地的资源特色,结合各地旅游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打造海岸休闲旅游聚集区、生态养生旅游聚集区、福寿文化旅游聚集区、滨海运动旅游聚集区、田园乡村旅游聚集区等五个独具特色旅游区,形成全域空间发展、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聚集区。海岸休闲旅游聚集区和生态养生旅游聚集区构成中心城区旅游的主体,构筑“三岛一湾一山一古城”的中心城区旅游格局,包括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芝罘湾区(芝罘岛至养马岛海域)、昆嵛山、烟台古城。
整合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开发区、高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酒店设施资源、美食文化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打造都市旅游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格局、烟台特色,突出“滨海古城”的组合优势,创建烟台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芝罘湾海上世界项目建设,做好岛屿互动与旅游开发,实现旅游向海、陆海联动、海城联动,打造海上游烟台的旅游核心区与岛链基地。积极做好游客服务中心选址工作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做大增量,激活存量,相向而动,高标准打造“仙境海岸”文旅带。
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建设中央游憩商务区,打造城市休闲旅游新高地,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不断完善“休闲芝罘”品牌体系,持续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创新旅游营销手段,全力打造芝罘旅游发展“升级版”,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规模档次和综合效益,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以推进滨海一线整合发展,打造烟台城市会客厅为重要任务之一,注重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环境,进一步加快推进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所城里文化旅游街区等项目建设,构建集滨海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旅游产业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推进滨海一线整合发展。积极加强市政府主导,理顺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机构、合理规划、科学管理、融合发展,发挥其优越的资源禀赋,将滨海广场一带打造成为烟台城市的会客厅。
二是规划建设芝罘湾海上世界项目,建设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加快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所城里文化旅游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加快推动烟台山区片一芝罘湾港区、崆峒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大南山游憩园、西炮台等项目建设进程。
三是注重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全域旅游,应注重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确优先发展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在规划布局、政策安排、资金投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四是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环境。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内有完备的旅游交通标识、方便的换乘体系、全部达标的旅游厕所和全方位、全覆盖、网络化的旅游咨询信息便民服务体系;旅游景区环境、通景公路环境得以全面美化,旅游服务环境得以全面优化。
紧抓环渤海高铁建设的重要机遇,以文化为主线,充分运用书法文化、鲁菜文化、甲骨文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打通产业融合脉络,吸引人才、客流、项目、资金集聚,塑造特色旅游品牌,深入打造“福山福地福人聚”特色的“福”文化品牌。
完善农家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的配套建设,形成休闲、住宿、餐饮、垂钓于一体的农业休闲游;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吸引一批文艺创作、个人画室、古玩收藏、拍卖典当等文化产业项目入驻,加快推进福山美食城转型升级,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积极整合体育、文化、旅游、农业、养生等各方面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设施;加快推进温泉休闲综合体、夹河岸娱乐综合开发、峆垆寺景区、马山地质公园、狮子山度假区、烟台临港工业区精品区土地一级开发、福山区“一库两岸”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
一是打造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业园为主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二是依托滨河绿道、休闲慢道打造亲水观光旅游产品;三是依托青龙小镇等载体打造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四是通过举办祈福、放生节、贡灯、诵经抄经、素斋养生等宗教活动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五是美航康悦城为依托,提升养生养老旅游产品内涵;六是依托塔顶市级森林公园、善疃苹果小镇、狮子文化旅游区打造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七是以王懿荣纪念馆及福山县委、县抗日政府旧址(胡家夼村)为依托,打国主义教育旅游产品。
构建以滨海度假、城市旅游、山地休闲为主的三大旅游板块,培育渔人码头、胶东文化创意产业园、瀑拉谷休闲产业集群、朱雀山旅游度假区4个营业收入过亿元旅游景区,打造滨海度假、山地休闲、商务会展、特色乡村、养生养老5个国内知名旅游品牌,将莱山区建成北方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继续全面实施“1345”旅游发展工程,依托第二海水浴场和四十里海湾广阔海域,开发建设大型海上旅游综合体项目。构建滨海度假、城市旅游、山地休闲三大旅游板块,培育渔人码头、胶东文化创意产业园、瀑拉谷休闲产业集群、朱雀山旅游度假区4个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旅游景区,打造滨海度假、山地休闲、商务会展、特色乡村、养生养老5个国内知名旅游品牌。
依托开发区的张裕乐园、磁山温泉小镇、滨海度假酒店群打造开发区三大核心旅游产品,积极延长葡萄酒旅游产业链,同时引进旅游新业态,打造多功能型的烟台的新兴旅游胜地。
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构筑以“海滨休闲、山地度假、红酒养生、工业体验”为主的四大旅游品牌,大力推出“度假金沙滩”、“消夏梦幻海”、“养生磁山”、“品酒张裕”、“体验欣和”等主题产品,重点培育以工业旅游产品,加快形成以东方葡萄酒海岸为依托的张裕国际葡萄酒城、西夫拉姆酒堡等葡萄酒工业旅游,欣和食品、东岳汽车、喜旺食品等工业企业组合的“工业旅游板块”崛起。
以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烟台磁山山海湾旅游综合体、人工岛——菩叶岛项目、金沙滩海滨公园改造、万豪五星级酒店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加快实现开发区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继续牢牢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烟台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发展滨海滨河休闲旅游和高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加快打造“滨海生态科技新城”旅游品牌。
依托山东核电科技馆、烟台自然博物馆、马山寨国际植物艺术博览苑、辛安河科技文化主题公园、山东航天科技展馆等载体,重点抓好研学旅行和工业旅游,塑造“科工研学高新行”旅游品牌,突出区域特色,打造研学旅行新产品。同时,联动市、区、县,形成“烟台研学旅行联盟”,合力打造烟台东部全域旅游创新区。
加快实施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带和滨河科技文化观光带总体规划,从天越湾到辛安河区域,做靓烟台自然博物馆、马山寨国际植物博览苑等旅游景区。巩固做大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山东航天科技展馆、山东核电展览馆。重点加快辛安河主题文化公园项目、马山寨游艇码头项目、秦瀚堂文化主题广场等项目建设。
抢抓烟台东部新区起步区和中韩(烟台)产业园政策叠加机遇,依托“山海岛泉河”资源优势,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建设力度,打造以滨海度假、生态休闲、温泉养生为核心的北方国际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打响“蓝色牟平·一见钟情”品牌。
以养马岛综合开发开发项目为引擎,积极加大休闲度假业态载体建设,加快构建以休闲度假为主导,以温泉旅游、购物旅游、文化娱乐为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整合开发养马岛旅游资源,与芝罘岛、崆峒岛联动发展。统筹资源,分区开发,纵深拓展,统一规划,开发好岸上游、岛上游、海上游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集高端度假、休闲娱乐、渔家风情体验于一体的国际度假区商务区,将海、陆、空景点串点成线,打造秦马文化游、滨海欢乐游、民俗体验游线路,同时加强养马岛海岸带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在保护中开发。
二是重点加快烟台东部滨海生态城、金山湾滨海度假酒店集群、金山湾韩国娱乐城、龙泉温泉、北大川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
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借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秀丽风光,稳步发展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生态旅游产业,将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胶东半岛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区。
发挥昆嵛山“海上仙山之祖”、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天然氧吧等优势,打造道教文化与生态养生相融的静谧旅游品牌。一方面,不断提升昆嵛山核心景区吸引力,以强化核心景区的集聚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带链条式发展。
以现有资源载体为基础,加快推进休闲绿道、乡村旅游、房车营地建设,逐步开展全区道路新建改建工作,不断优化道路通行条件,为“环昆嵛山乡村绿道骑行”提供硬件服务保障;以桃园、西柳庄、单耳山三个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以点带面实现“北线+南线”乡村旅游产业带南北互动发展模式,打造“昆嵛林家”、“枕水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在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积极发展以体验农业、美丽村庄为支撑的乡村民宿新业态。
整合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的滨海、温泉、山地、生态、黄金、乡村等优势资源,突出龙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及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品牌、莱州“中国长寿之乡”及书法武术品牌、招远“中国金都”及温泉康养品牌等知名品牌,打造康养旅游区。
积极整合南山、东海、滨海旅游度假区“三区”旅游资源,做大高端休闲养生旅游品牌,打造国内一流康养旅游目的地。
通过持续举办并不断创新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全国老年育健身项目创新交流大会、全国老年大学协会艺术展演等国内外知名养老养生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完善南山养生谷的南山老年大学、南山阳光艺术团、南山休闲疗养中心、南山养生谷医院,以及“福寿南山度假综合体”等项目。
形成旅游胜地(祭海文化旅游胜地、户外运动旅游胜地、国内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亲子研学旅行胜地、养生养老度假旅游胜地、最美四季旅游胜地)的强力支撑,把整个区域建设成为集祭海、运动、休闲、度假、健康、养老、自驾、研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全天候和全年候的山东省首选、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突出莱州的滨海旅游品牌、长寿健康品牌、书法武术品牌、自驾旅游品牌、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大山、秀水、大旅游”与“大区、小点、特色村”的理念构想,向西形成“海与城”、向东形成“山与村”的全域旅游发展框架,进一步突出莱州作为烟台滨海旅游西部门户作用。
莱州黄金海岸提升工程:第一,提升三山岛、金仓城区的生活服务功能,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生活居住、高端产业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区,策划黄金海岸带做沙滩运动、篝火晚会、露营、帐篷海上观光等产品;第二,提升虎头崖海滩赶海拾贝体验休闲区,第二,依托莱州金城镇全长35华里的海岸线,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打造金城渔家风情小镇。
莱州东海神庙项目;选址复建东海神庙,并联合策划的莱州古城、武术小镇米乐M6官网,联合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做大旅游吸引核。
莱州湿地盐田组团项目:将莱州土山镇的湿地及盐田作为重点开发对象,以其丰富的盐田资源和滨海湿地为基础,打造盐田浴场、湿地观光、盐田工业旅游、海洋科技博物馆等项目和产品,举办盐田文化摄影节、滨海观光绘画季等活动,策划盐田浴场等旅游项目,延长盐田旅游区的产业链,实现粗放型产业向旅游集约型产业的转变。
莱州“中国功夫”创意产业园(武术城)项目:规划具有鲜明武术特色的集武术交流培训、武术竞赛表演、自由搏击比赛、大众武术健身休闲为一体的“中国功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项目。
莱州太平湾海上休闲体育旅游中心项目:青鳞埔休闲体育旅游中心,建设国际垂钓中心、四季海水游泳馆、会展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刁龙嘴渔家风情小镇,建设渔港码头区、赶海垂钓基地、滨海露营基地、海鲜一条街、渔村文化长廊、渔家风情旅店及金滩海水浴场。
围绕打造中国一流的黄金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实施“金、泉、山、海、古村落”整体开发战略,进一步丰富提升“中国金都—黄金之旅”“三区多点”大旅游格局内容。
依托招远的黄金、皮草、粉丝、有机果品等资源,将招远旅游与烟台其他县市串点成线,形成对外主打精品线路。策划系列节庆活动。形成系列专项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招远的购物旅游品牌。
重点建设国家级特色小镇——黄金小镇,打造国际化黄金珠宝研发交易中心、财富中心、专业论坛。建设省级特色小镇——粉丝小镇,打造集购物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养生、影视拍摄等功能的文化休闲综合体。建设烟台市服务业特色小镇——皮草小镇,打造皮草销售、加工研发、皮革辅料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酒店商业综合体。建设辛庄海滨风情小镇,将辛庄镇打造成招远市集旅游休闲、商务活动、娱乐健身、度假疗养于一体的海滨风情小镇。加快推动滚泉山露天温泉项目,打造以温泉旅游为核心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和高品位人居社区。大力发展招远市古村落文化,打造古村落名镇村。
整合海阳市、莱阳市滨海旅游资源,发挥海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莱阳丁字湾省级旅游度假优势,放大海阳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沙滩体育健身基地效应,打造滨海运动旅游区。
坚持“旅游兴市”战略,丰富滨海休闲度假、沙滩体育运动、山岳生态养生、红色历史教育、民俗文化体验五大旅游板块,全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
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之路;逐步打造生态、滨海、康疗、运动、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养老养生旅游产业区;打造东至旭宝高尔夫球场西至丁字湾产业集聚区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休憩带;引导企业按照汽车露营地标准,建设、打造汽车露营地基地;发挥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城市轨道、莱海荣高铁交通路网优势,做好与旅游的衔接,承接来自国内及海外游客。
打造凤城海滨风情小镇,依托海阳万米海滩、海立方欢乐水世界等载体,将度假区打造成一座集滨海休闲度假、滨海运动、滨海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滨风情小镇。打造辛安“海织”小镇,以土埠岛、碧桂园•滨海城旅游开发为重点,以针织加工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补充发展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以海阳首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和国家沙滩体育健身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海上运动、休闲运动和沙滩运动,打造国内知名的运动海岸。连理岛项目,打造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旅游度假项目。
按照莱阳全市“实施城市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决策部署,将推进主城区、丁字湾滨海新区、五龙河滨河产业带“两区一带”建设作为实现进位赶超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第一,全力打造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文旅小镇”项目;第二,借助莱阳梨省级科技示范园打造契机,加强莱阳梨品质提升和打造莱阳梨品牌,完善莱阳梨旅游产业链条;第三,加快丁字湾旅游区开发;第四,加快推动科普研学旅行、滨海度假旅游、乡村田园风情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及项目开发建设,集中开发滨海旅游业、养老产业及游艇业。
白垩纪国家公园科普文旅小镇项目,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具有探险故事内容、高科技体验、综合性旅游功能的,集地质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白垩纪恐龙主题公园;恒大海上新城项目,建设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的康养宜居房地产业。
发挥栖霞市及周边区域苹果之乡、山林生态、农耕文化、乡村古镇、温泉康养等资源优势,打造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旅游区。
打造乡村旅游、宗教旅游、古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产品,打造“甜美栖霞·道教圣地”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发展高地。
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长春湖旅游度假区、5亿元的栖霞古镇、15亿元的艾山温泉旅游小镇,1.5亿元的太虚宫道教文化旅游区、2亿元的奇石根艺馆、3亿元的天崮山旅游风景区、2000万元的凤凰山苹果公园。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分别为国路夼村乡村旅游提升项目、元古道场休闲园、艾田农业旅游、博士达有机苹果观光采摘园、翠屏山生态畅游园、奇石峰越野俱乐部、母山后果乡人家等。
培育一批节会活动。主要做好牟氏庄园民俗文化旅游节、苹果艺术节、好客山东贺年会、太虚宫燕九节和龙王节、天崮山登山节等节会活动;联合办好长春湖渔灯节、公路自行车冠军赛、赛艇比赛等水面和环湖赛事活动。主要抓好牟氏庄园创业题材电视剧《粮行天下》、《丘处机》两部电视剧和《牟二黑子传奇》、《少年丘处机》两部电影的创作和拍摄推广工作。
形成一批重点产品。一是成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为推动全市旅游商品开发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落实旅游商品税费减免、奖金扶持等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积极投入烟台市旅游商品的开发。三是规划建设好旅游商品专业市场。通过招商方式培育2-3个旅游商品专业市场,打造一批旅游商品专卖店,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商品研发基地、一批省级旅游购物店。此外,与一亩果园、霞谷献珍、中国好苹果等为代表的近千家苹果网店搞好结合,推动旅游商品的线、支撑重点
主要打造栖霞古镇旅游项目,建设入口形象区、民俗工坊街、临河休闲带、栖霞1836、主题服务区、原居民生活区六大功能区,打造一个内外互补、动静结合的胶东民俗文化旅游小镇和非遗传承基地。加快以总投资5亿元的栖霞古镇、50亿元的长春湖旅游度假区、15亿元的艾山温泉旅游小镇“两镇一区”为主框架的20公里黄金旅游长廊建设,年底实现新突破,形成精品旅游景区群。
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全要素植入烟台特色产品,使旅游成为烟台特色产业和产品的“超级体验店”,积极提升游客体验,把服务要素打造成烟台核心旅游吸引物,形成烟台全域旅游发展的特色品牌。
烟台未来旅游发展不能脱离景区景点发展旅游,需要立足于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基础上,打造旅游特色核心吸引物,并以此为核心吸引点,推动旅游要素集聚,以点连线,以线串面,从而最终打造成为全域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发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特色产业引领,强化省级旅游度假区群体集聚效应,擦亮金字招牌,形成烟台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构筑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旅游度假区集群。
提升现有旅游度假区水平。引进休闲、娱乐、康养等项目,加快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精品民俗等度假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业态,完善功能,增强度假产品吸引力,延长度假停留时间,提高综合消费,打造成满足中高端消费的重要载体、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集聚区。海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致力打造国内体育旅游滨海度假区的典范,蓬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致力打造国内全域旅游滨海度假区的典范,其他各旅游度假区各自彰显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
积极创建新的旅游度假区。发挥资源、气候优势,开发以山地度假、滨海避暑、岛屿度假为代表的中高端休闲度假区,分别按照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积极创建长岛旅游度假区、崆峒岛生态旅游度假区、芝罘岛旅游度假区、莱山朱雀山旅游度假区、招远滨海旅游度假区、艾山旅游度假区、龙王湖旅游度假区等新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
依托万米海滩浴场、亚洲唯一苏格兰风格的旭宝高尔夫球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全国唯一的亚沙文化遗址、北方最大的城市沙雕组群、北方最大的离岸式人工岛—连理岛、高端水上乐园、游艇俱乐部等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以及全国餐饮百千万示范街、全国县级市单位面积最大的滨海度假酒店群等度假配套,通过盘活亚沙遗产,举办沙排巡回赛、沙足亚洲杯、攀岩世界杯等系列赛事,“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仙境海岸国际滨海马拉松赛”等大型活动,积极巩固提升“休闲度假、沙滩运动”主题定位。以构建中国北方国家休闲度假区海岸、打造知名的国际海滨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为发展目标,以发展帆船浆板、滑翔伞等竞技性体育赛事,推进东方极地海洋世界、龙栖小镇等高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滨海休闲为主、多业态融合、全方位体验的旅游综合精品为发展方向,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以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为契机,加快向“南有三亚,北有海阳”新跨越迈进。
以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神仙文化、葡萄酒文化品牌为总体定位,以休闲度假为核心,以特色葡萄酒庄、海上休闲运动基地、商务度假中心、主题酒店等为骨干支撑,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海上运动、康体养生、婚庆旅游及自驾车旅游等为主要产品,按照东西拓展、向南挺进的布局,着力打造以蓬莱阁、三仙山、海市公园、湿地公园为核心的仙境海岸度假带;以画河提升工程为标志的登州古城展示区;以海滨观光大道为贯穿,以万米沙滩浴场、欧洲风情小镇、葡萄酒庄观光群等为主的东海岸休闲体验区和以海上牧场、游艇码头、露天剧院等为主的西海岸文化旅游新区,将蓬莱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型滨海度假区。
充分发挥滨海区位优势,依托碧海、金滩、万亩黑松林等自然资源以及黄金海岸景区、生态文明乡村等创建活动,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长远发展目标,以发展滨海休闲度假、养生居住疗养、海洋文化活动等为产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