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常识 分类>>

米乐M6官方网站骑行日记 DAY 9:绿色呼唤精神传递

2024-04-15 00:03: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米乐M6官方网站骑行日记 DAY 9:绿色呼唤精神传递。参与今年骑行活动的1983年“兰天”丝路骑行考察队队员吴维学、李庆丰两位师兄非常遗憾由于工作原因需要提前返程。一大早,队员们不约而同提前来到集合地点与两位师兄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早上八点,骑行考察队绕嘉峪关市雄关广场骑行一周后前往玉门市老市区。沿途风景如画,草原沙漠相间分布,辽阔无边,将“沙漠绿洲”这个词发挥到了极致。薄薄的云雾笼罩着祁连山间,宛若仙境。

  中午12点,抵达玉门市老城区。这里,是中国石油的“摇篮”,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队员们在铁人王进喜雕像旁驻足。

  参与这次骑行的1983年“兰天”丝路骑行考察队队员张滨师兄围绕石油经济、新能源产业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现场讲解,详细介绍了“石油城”玉门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概况,让大家在走进玉门中了解玉门,感悟“铁人精神”。

  下午1点,我们来到了位于玉门市区北部的赤金峡。在赤金峡水库管理所副所长、我校91级成教院管理专业校友李全峰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考察了雄伟壮观的赤金峡水库。

  水库面积很大,水面宽广,大约长有4公里,宽1公里,周围树木成荫,花草茂盛,依山傍水,碧绿连天。

  李所长结合赤金峡水库建设的历史背景、水源来源以及大坝在祁连山北部疏勒河流域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赤金峡水坝概况以及祁连山作为我国西北部重要山脉在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队员们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关注与认识,激起了队员们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未来建设发展的“绿色呼唤”。

  高:现在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我的兰大梦,我的西北梦,35年来一直没有停息过,我一直在这个梦里憧憬。

  我对西部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再次报名参加“兰天”丝路骑行考察队,重走丝绸之路,是因为当时我们走下来的时候,就梦想有一天能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再次回到河西走廊,重新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一种壮美的景象。

  Q2:您在上次骑行结束后的很多年间有没有预想过多少年之后大家再一次相聚,再一次重走丝绸之路的场景呢?

  高:曾经这样想过,那时候有一首歌叫《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我们曾经计划20年后重聚,再次在丝路上骑行。但当20年的约定真正到来的时候,大家基本都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忙于工作或者有的原因,很遗憾计划最终没能实现。今天,35年之后,我们重新唤醒这个梦,这让我非常激动。

  高:那个时候,是正当青春年少的时候。应该说1983年的骑行经历影响了我的大半生,我觉得它是我在大学生活中最值得纪念和最让人骄傲的事,几乎影响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至今,我都会到处“吹嘘”自己是兰州大学当年丝绸之路骑行考察队的队员之一。但这次的骑行考察活动,我感觉它对我的人生激励更大。今天重新回到这片热土,跟这么多年轻的队员和当年的伙伴在一起,并肩前进,这又是一种新的激励。我昨天晚上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致不老的青春》(见文末)。让我觉得我的青春在这里重新被点燃了,重新感觉到了青春脉搏的跳动。

  Q4:您刚刚讲到,35年前的这段骑行经历,对个人的品质、意志和心智,都是一种很大的锻炼和磨砺,也谈到了这段经历对于您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和认识。那这段经历对您之后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呢?

  高:这段经历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应该是有特别特别大的影响。我认为人生的路和骑行的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将来也好,我们所走的路无外乎是这两条路径,一种是上坡路,一种是下坡路。怎么能把握好这个节奏需要我们去体会。在上坡的时候使多少力,怎么去拼搏,怎么去战斗,下坡的时候怎么掌握住节奏,让自己是安全的,我认为这就是学会控制好人生的节奏。所以我认为,力量可以枯竭,但信念不能没有。有信念了,力量可以重聚。你没有信念,没有力量,你的生命随之就枯竭了。所以,上坡的时候,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多走几步,多费点劲,多战胜些困难;下坡的时候需要把控好方向,掌握住节奏,让自己不翻车,这样才能够平稳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Q5: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在骑行中是靠信念来支撑我们一路向前的。那回顾总结当时的骑行经历,您认为“兰天”丝路骑行的精神核心是什么呢?

  高:“兰天”精神核心跟我们母校的校训是不谋而合的,就是自强不息。同时,它也跟西北这片土地、跟这种生命的力量不谋而合。自强不息,就是不能气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就像刚刚和几位年轻的队员一起骑行,当他们骑行总里程数破一千公里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一起去振臂呼喊:“向一千公里冲刺!”这就是一种信念。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一生中会走很多一千公里,但今天在丝绸之路上我们骑行到一千公里时,这对年轻学子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大的,对我,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校友来讲mile米乐m6,它的激励作用也很大。我刚刚也说了,我的前半生我靠1983年参加“兰天”丝路骑行考察队的经历而骄傲地活着,激励着我为了生活和工作而不懈努力。同样,这次重走丝路,同样也会在以后的日子中激励我不断奋斗、不断进步。

  Q6:这次我们的队员“阵容”上和35年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这次既有几位83年的老队员代表,也有来自母校大一、大二的新队员们。您认为在这个活动中,老队员和新队员相互交流,相互扶持,共同来走新时代的新丝路,有什么意义?老队员和新队员在其中分别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高:这个作用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互相激励。我觉得我们兰大人身上都有一种特质,就是那种“不服输”的精神,那种“自强不息”的劲头。通过几天的接触,虽然目前我还不能把所有的队员的名字一一叫出,我一直都称他们为我的学弟、学妹。我看到他们那么有干劲、有青春的活力,包括在骑行中间休息的时候,哪怕是在互相嬉笑打闹,彼此的眼神中也透露着坦诚和真挚,这就是他们给我们老队员的带动作用,让我特别难忘。这两天,骑行风速很大,我们的领队兼队长喜学飞同学会招呼其他年轻的新队员围在我们老队员身边骑行,为我们挡风,他们那么有爱心,能够知道去关心,这让我特别感动。

  另一方面来讲,我们老队员身上也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作为兰大的校友,比他们年长30多岁,40多岁,甚至是50多岁,我们经历了上一次的骑行磨砺,经历了在兰大求学的美好青春年华,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真正感知到的“兰大精神”切身传递给他们,告诉他们,我们兰大培养出的人才都是一流的,是独树一帜的,是顶呱呱的。

  在骑行过程中,大家一起经历的,很充实,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共同把“兰天”精神传承下去。

  Q7:我们的骑行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形容您参与这次骑行考察活动的感受或者收获,您会怎么说?

  高:这样的感受,真是千言万语难以言表。“一直向前走,不要回头,人生的路永远没有回头路!”我们作为兰大的学子,沿途会情不自禁地宣传我们的兰大的精神。我对几个场景印象很深,比如,有一次在沿途中几个孩子上前来“围观”我们,我们告诫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一定要考兰大,一定要到兰大读书,最后我们还一起拉着校旗拍照留念。因为,我一直相信,“兰大是值得青年走进的一所学校”,我希望有更好更多的人才成为我们兰大的一员!

  今天的骑行于我而言是创纪录的,是35年来第一次单日骑行118.22公里(精确到从起点嘉峪关市住宿酒店到玉门镇入住酒店,有里程记录器为证),所以,今天的骑行很值得一说。

  实话实说,以我的身体条件(严重超重、滑膜炎、髋关节炎症等等),真的是壮着胆来参加这次纪念骑行活动的,是张滨、方浩、吴维学等队友的激将法或者说引诱法“威逼利诱”,使我答应在阔别母校35年后,以参加骑行活动为借口,从大东北来到大西北。应该说,最靠谱也最有力的,是吴维学说的,一天骑行两公里,然后就坐在车里喝喝酒,聊聊天,欣赏一下西北的大漠戈壁风光……这听起来不失为一件美事啊,而且,吴老板提出两公里这么低的标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我心里底线公里),况且他是我学弟,小我五岁(在1983年的丝路考察队里他是最小的队员),有他垫底,我即使骑不下来也不算丢人。

  但我这几日的现场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低估,吴大豪(李庆丰定义)也远远超过了他定的低标准,每天几十公里骑行,不在话下。

  学校这次活动组织的特别好,整个骑行队责任分工明确,有队长、领骑、巡骑、尾骑等等,我呢,就经常处在(打狼)的位置,而几天下来陪我最多的就是小队员黄谢田。这个来自福建的大男孩聪明、动手能力强,待人有耐心,尊师兄如师长,着实让人觉得体贴入微。我把他誉为我的第一“陪骑”。

  今天八点钟从嘉峪关出发后,走312国道,期待中的下坡并没有很快遇到,反而是不断的慢上坡、急上坡,搞得我一个头两个大,华龙一直陪着我骑,给我打气,矫正我错误的骑行方式,连续冲击几个下坡路中的上坡,使我放弃了放弃骑行的想法,一鼓作气地完成了第一段的骑行。

  今天的路是从嘉峪关城出来,先走312国道,然后插进省道,然后就是进入一条笔直的452乡道,骑下来才晓得,竟然长达四五十公里。这样笔直的道,你走过(骑过)吗?不要说一眼望不到头,就是十眼甚至可以说百眼望不到头,路的左右都是莽莽沙漠,左边的远处是白云裹挟着的祁连山,在骑行者的眼里,这样的景色几乎是几公里没有差异,看着眼晕啊!当终于看到有了一个拐弯处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喊到:终于走出来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这么笔直的道。

  我的第一陪骑黄谢田同学和他的“助理”——副陪骑武成飞同学,就这样默默地跟在我的身后,给我前行的力量!

  第三,上坡的路吃力,但相对安全;下坡的路好走,但要当心,控制好速度是关键,要保证自己不会一招马失前蹄,所得尽失,落得人仰马翻!

  关于我的“陪骑”,还要特别提及的有队员李隆邦,团委干部郑豪等等年轻的队友们,感谢母校,感谢这些年轻的队友,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归来的自豪感,可以和年轻的队友们一起,挑战西北大漠,向不老的青春,致敬!

  个人简介:高洪波,1980-198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外语系,1986—2016年任兰州大学辽宁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

搜索